与民间风俗密切相关的民间传说是比较可靠的古代民间故事,《李公子》主要承用了“入水”、“得如愿”、“如愿能自由取物,遂使李元得功名”、“失如愿”这几个母题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变。其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愿”名改为“称心”,“求如愿”改为“得称心”;龙女的身份从龙宫婢女到龙王之女;龙女与男子的关系从主仆(妾)到夫妻。这些改变并没有改变情节的发展,但却改变了文本的情感倾向,后文将会对其加以分析。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以下简称 《杨思温》)与《崔待诏生死冤家》(以下简称《崔待诏》)的关联母题是“女鬼复仇”。早在晋干宝《搜神记》中的“苏娥”故事中已出现女鬼报案为自己的家人报仇的故事,到宋元时期说话、戏剧也多有以此为题材的,如《王魁负桂英》 讲述妓女桂英遭遇王魁负心后,相思伤心而亡,化而为鬼,最终杀死王魁。 《崔衙内白鹞招妖》(以下简称 《崔衙内》) 的关联母题是妖精化女诱惑青年男子。故事讲述的是兔子精化成的女子如何反复追随男子,以求欢好。这种母题早在魏曹丕《列异传》 中就已出现,《列异传·鲤精》即有人与鲤精的婚姻故事,《搜神记》中的《盘瓠》《女化蚕》等也是神话思维的残存,这是早期人妖婚母题的遗留。魏晋时期的人妖婚母题,主要集中在妖怪化为美女诱惑人间男子,危及人的性命,但最终因显露原形而离去或被杀死。唐传奇对这一母题有所继承,其结局慢慢由因显现原形而遁,变为妖精被杀死,如《广异记》中的《贺兰进明》《任氏传》等均为代表。“三言”中的这些篇目仍旧围绕这一母题展开。 1.2 母题弱化:作为创作中介的民间文学过渡母题母题弱化是指民间故事中的某些母题在通俗小说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关联母题,只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引子或插曲出现,是作为作家创作中介的过渡母题。这一形态的代表篇目是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以下简称《郑节使》)。 此篇由元话本《红白蜘蛛》改编而来,孙楷第在《三言二拍资料》中指出晋《搜神后记》 卷十载为“红白蜘蛛”的最初形态: 吴末,临海人入山射猎,为舍住。夜中有一人长一丈,著黄衣白带,径来谓谢人曰:“我有仇家,明日当战,君可见助,当厚相报。”射人曰:“自可助君耳,何用谢为。”答曰:“明日食时,君可出溪边。知从北来,我南往应。白带者我,黄带者彼。”射人许之。明出,果闻岸北有声,状如风雨,草木四靡,视南亦尔。唯见二大蛇长十余丈,于溪中相遇,便相盘绕,白蛇势弱。射人因引弩射之,黄蛇即死…… 《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八程灵铣事,《曲洧旧闻》卷第九李冰故事等均与本文有源流关系。这种源流关系的线索就在于帮助两个争战异类中的一个,并因此而得到报酬,今天的民间故事仍然有这样的母题,如黑龙江渔民帮助黑龙战胜黄龙的传说。在《郑节使》中这一情节为郑信帮助妻子红蜘蛛战胜白蜘蛛。全文一万多字,而着力描写郑信帮助红蜘蛛精的却只有400多字,小说的重心在于讲述郑信的下井奇遇与发迹,“帮助”母题在此只是作为引出“神臂弓”的引子而已。 1.3 母题复合:作为创作因素的民间文学复合母题 母题复合是指民间故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母题在通俗小说中出现,并且是通俗小说的关联母题,对通俗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不可或缺的作用。通俗短篇小说也常常由几个故事母题共同构成,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曲折动人。如前文所提,民间故事中的母题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以强化或者弱化的形式存在,但并不是说得到强化或者被弱化的故事母题就是这一篇文本的惟一构成。相反,一个文本,虽然有作为关联母题或过渡母题出现的民间故事母题,它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母题,正是多个母题的复合,增添了短篇小说情节的吸引力和张力。 “三言”异类婚故事中,《金明池吴清逢爱爱》《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文本是多母题复合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例进行分析。 学界普遍认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下简称 《白娘子》)是在传奇《双鱼坠》和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基础上的改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六载有孔淑芳本事,熊龙峰刊本《孔淑芳双鱼记坠传》有其传奇,均有“女鬼游湖——与男子相好”这一情节,且有与女鬼别后再次相遇相好的情节。唐谷神子《博异志》中的《李琯》《李黄》等文、宋洪迈《夷坚志》中记录的《沧洲白衣男子》《余干民妻》《钱炎书生》《历阳丽人》《衡州司户妻》《孙知县妻》等,还有一些关于人首蛇身的神话传说,这些都是讲述与人欢好或成亲之蛇妖的故事。在此,笔者选取前人作品中的一部分,对其主要情节进行罗列,以方便与《白娘子》作对比,并将此前已出现的与“人妖”婚相关的母题和此后才出现的《白蛇传》母题相区别。 《白娘子》 的主要情节如下: 许宣舟遇白娘子——借伞——讨伞赠银许亲——因银获罪遭发配——再遇巧言辨祸成夫妻——道人送符反遭戏——因衣再次被发配——再遇白娘子夫妻团聚——入厕现形吓东家——助夫开店——金山寺见法海更疑妻——白娘子索夫不成夫妻别离——归家夫妻再团聚——姐夫见蛇形——求助法海——钵收白蛇。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冯文对前代蛇妻故事的吸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母题:会变形为美女的蛇(偶尔会现出原形);道士能使蛇现形;蛇最后被镇压在塔下。冯文将它们复合成一个有序的故事,并以一些具体的情节叙述表现出来,同时增加了不少母题,如寻夫、金山寺斗法海、法海钵收白蛇等。正是这种母题的复合与冯梦龙新增的母题一起,形成了《白蛇传》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情节,开启了白蛇传故事改编和丰富的大门。 《金明池》与《闹樊楼》也是“三言”中具有复合性情节的两则文本。《金明池》的本事可见于《情史》卷十“情灵类”之“金明池当炉女”、“李会娘”与“西湖女子”诸故事。通过对这几个文本的情节进行比较可看出,《金明池》中的吴清与爱爱的初遇、再遇与《金明池当垆女》相同,但后者所载女鬼为道士剑杀与《金明池》相异,且无女鬼托梦与因女鬼而成就姻缘的两个情节,那么这两个情节主要来自何处?《情史》中有《李会娘》与《西湖女子》两则文本可以为之释疑。《李会娘》主要讲述了一男子与女共饮,男女分开,女子相思而亡,其鬼魂与男子欢好,后男子遇女子之母,始知此女实已亡故,归而诘女,女诉说其因情而死,故死后其魂来续前情。《西湖女子》中则以女子临别时教以服药之法,可见托梦告知自己的女鬼身份是《李会娘》与《西湖女子》中当面告知男子身份的一种变体,而“赠药”一节是对于《西湖女子》的一种发展,其根源来自于民间固有的阴阳五行说,即认为阴气太重则有损阳体,与女鬼交合会伤害男子的身体健康的观念。《金明池》中另一个情节是用女鬼给的灵药救了另一名病重的女子,最后得到这个女子为妻。这样的故事母题在民间流传很多。 民间故事母题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三言”追求话本的故事讲述效果,必然要以复杂的情节吸引读者,文章比一般的民间故事一次性、短时间讲述具有更大的容量,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民间故事母题,民间故事作为材料来源,其母题更容易以一种复合的形态存在。 二是民间故事本身就具有变异性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变化都会在民间故事中反映出来,有的母题不再适合民众的欣赏趣味,有的母题却依然有活力,相应地也就在通俗小说中反映出来。 三是作者本人的审美趣味、创作追求和心理情感的取向。“三言”异类婚故事的本事来源主要出于三种途径:其一,前人笔记小说,如《金明池》、《闹樊楼》的主要情节在魏晋以来的文人笔记都有记载,冯梦龙在编纂《情史》时也将这些记载收录其中;其二,前人杂剧,如《郑节使》(元杂剧《红白蜘蛛》)、《小夫人》(见宋元杂剧《志诚主官鬼情案》),《李公子》 (见元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杨思温》(见《郑玉娥燕山逢故人》);其三,旧话本、传奇或当时的传说、故事,如 《崔待诏》(见《京本通俗小说》之《碾玉观音》)、《一窟鬼》(见《京本通俗小说》之《西山一窟鬼》)、《白娘子》(《西湖三塔记》)、《崔衙内》(《定州三怪》)等。“三言”的刊行时间是天启元年 (1621) 至天启七年 (1627),而《情史》的成书时间在天启元年(1621),所以这种材料的大量搜罗与比较,必然会对最后的再创作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作者依据自己的趣味、追求进行取舍,导致民间故事中的母题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