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1](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 王霄冰 参加讨论

    二、节庆活动的仪式表演性
    作为人类仪式性为的一种,公共节日的活动方式都带有极强的表演性质。人类学家特纳在《戏剧、田野与象征》[10]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剧”(Social drama)的概念,来强调仪式的表演性和象征性。把仪式和节庆活动与戏剧表演对比起来进来进行研究,是以特纳为代表的象征人类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他本人的很多专著,在命名时都直接使用了“戏剧”(Theater)或“表演”(Performance)这样的词汇,比如《在戏剧和人类学之间》(Between Theater and Anthropology, 1986)、《从仪式到戏剧:人类表演的严肃性》(From Ritual to Theatre, 1987)和《表演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1988)等。虽然特纳所研究的案例,大多是一些非洲部族中的宗教仪式和节庆行为,而不包括结构较为复杂的社会以及当代生活中的各种节日,但在仪式表演性这一点上,任何社会、任何形式的节庆活动都是相同的。不仅活动的形式和程序都要事先经过专人的策划和导演,幕后要有人组织和安排,而且每个节日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程序化的节目。比如过年,从进入腊月,吃腊八粥,到过小年,再到除夕夜,然后从初一到初七,每天需要干什么、吃什么、甚至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上(譬如在拜年时)互相应该说些什么,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这里我举一个在田野调查时搜集到的例子来说明。2006年,笔者在浙江省江山市的礼贤地方调查了当地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礼贤由光辉和新建两个行政村组成,人口共4100人,在唐朝曾做过须江县(今江山市)的县城,至今留下了一座重修于清代的城隍庙殿。每年农历5月15日,传说是庙里所供的城隍菩萨的生日,江山市周围以至毗邻的江西、福建省的百姓们都会在庙日的前后几天陆续前来进香。15日是庙会高潮,礼贤庙会事前便将城隍爷“沐浴”,换上新衣新龙袍,祭拜之后,热热闹闹地抬到大街、村庄去巡游,当地人叫“迎菩萨”。据说近几年来庙进香的人越来越多,庙日这天的游客每次都在万人以上。香客流量的剧增也促使庙会的规模扩大,需要有人事前进行周密组织,所以,去年农历5月初5日,原光辉村委会主任、现庙会主任柴贤达(现年66岁)便召集委员们开筹备会议,安排接待香客、准备膳食和住宿、组织保安、乐队和化妆游行等工作,明确分工和职责。
    按老例规,礼贤城隍庙“迎菩萨”的队伍,应该按照以下顺序巡游:
    1、开道。齐放老佛铳,吹响“呜—”的先锋长柄喇叭。顿时,铳声震天,喇叭嘹亮,声势相当浩大。
    2、香炉杠。由两人或四人扛着一杠香火萦绕的香炉。
    3、踩高跷队。一般由8名20来岁的男青年组成。他们两脚扎着高棍,化妆成戏剧中不同的人物角色,组成一台戏。
    4、粗锣鼓乐队。由锣、鼓、钹、镗等四种鼓乐组成敲打,乐声比较粗放。
    5、迎台阁。共有3—4杠,4人抬一杠。杠上站着身穿彩服的童男童女(5-7岁),也化妆成戏中不同角色,组成一台戏。
    6、“老佛轿”队。轿里杠的是除城隍爷之外供奉在庙里的其他菩萨,每尊菩萨各坐一杠轿。
    7、马一匹。披红挂彩,由骑手骑着行进。
    8、护驾的警察。有8、12或16名,全副武装。
    9、彩旗队。数十人手执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彩旗队伍。
    10、细锣鼓乐队。除粗锣鼓的四种鼓乐外,还有胡琴、笛子、唢呐、板鼓等比较文气的乐器组成吹奏。
    11、由数十名青年组成的民间武装自卫队伍,扛着真刀真铳、长矛和叉等兵器。
    12、十八罗汉(和尚)。由18名十来岁的少年扮演,他们身穿用苎麻编织的麻布衣服,脸上戴着不同角色脸谱的面罩。
    13、锡炉。左右各一只,由俩名村上贡献大、有名望的乡绅提炉。他们头戴礼帽,身穿细麻布衣,用手提着点燃檀香的锡铸香炉行走。
    14、城隍菩萨像。俩人并排抬,其中一人的一手高举城隍菩萨像,另一手拿大印。大印用红黄色绸布包裹,不外露。另一人举“敕书”,即皇帝敕封城隍的圣旨。后面跟随两位捧着点燃檀香托盘的巡行者,意是檀香能解除所到之处的秽气,保证城隍庙菩萨的清洁干净。
    15、城隍爷轿。由4人抬扛。轿上的城隍爷(当地人称“城隍佛”)金脸,戴天官帽,穿龙袍、披风,全新打扮。左手捧朝书,右手摇鹅毛扇。有4名头戴礼帽、身穿麻布长衫的绅士跟随扶轿。
    16、掌扇。两名有名望者分别抬举两把罗汉竹做成的长方形圆角掌扇,扇面上分别写上“张善”和“罚恶”。
    17、跟随的村民和香客。
    巡迎队伍出发前要演一出上马戏。上马戏由庙会选定短小的精彩剧目。“老佛铳”鸣放后,队伍顺礼贤街自南而北巡游,街上打扫清洁,清除路障,住户们在门前摆祭揖拜。队伍游至姜家祠堂要歇息一次,演一出小戏,然后往邻近的安坂村巡迎。到了安坂村,该村100多户人家全都在广场上摆上“擎盒盆”(祭祀专用的手提红漆圆盆),备上丰盛祭品来祭拜。此时广场上祭品满目、香火缭绕,人群沸腾如潮,使活动达到高潮。此番祭拜之后,巡迎队伍按原路返回,全程共约3公里。
    以上的程序,主要根据当年的庙事管理者姜贤祥(现年78岁)和礼贤籍退休教师姜洪水(现年80岁)的回忆整理而成。近年来的城隍庙会活动,虽然也按照老规矩进行,但规模和铺张程度远远不如过去。譬如其中的踩高跷队伍,由于缺乏有技术的高手而多被省略。另据老人们回忆,旧俗的城隍庙会期间,从12至18日,庙里天天都有戏班演戏,一天唱一本戏。礼贤城隍庙原先在庙门对面建有戏台,两侧建有供妇女、小孩看戏的酒楼(男人在台底下看戏)。这部分建筑今天已经不存在,据说是在“二战”中被流窜到当地的日本军放火烧毁。由于没有戏台,现在每年的庙会活动,只有锣鼓班子边吹边唱,而缺少了台上的戏曲表演。
    由此可见,节庆活动不仅少不了戏曲演出的助兴,而且节日的主体部分本身,也就像是一出戏剧。礼贤的“迎菩萨”,上演的就是传说当中的城隍爷外出巡视的故事。因为根据当地的传说,这位城隍原是朝廷敕封的四品大员,在衢州府做官期间,曾经三次出巡来到礼贤,为这里的百姓审理了不少冤案。戏中除了城隍爷和菩萨们用金身或偶像来替代之外,其余的角色比如十八罗汉、童男童女等都用真人来扮演。道具也或真或假,好比在舞台上演戏:有时候用真刀真枪,有时候也可以用木头的刀枪来替代。巡游的程序必须按照往年的旧例进行,这就意味着仪式行为的重复。如果有人在此基础上把表演者的出场先后、一言一行以及配乐设计,用文字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下来,就会形成一种类似于戏剧脚本的文本,成为今后举行同类活动的文字依据。
    另一方面,虽然节日的行为方式与戏剧表演十分相似,但节日却又不是戏剧。二者的区别首先就在于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线不同。在戏剧表演中,观众和演员之间总是隔着一面舞台,保持一定的距离,戏中的情节好比水中月、镜中花。当然,在传统戏曲的表演中,演员和观众之间也会有互动,观众可以通过鼓掌和喝彩等形式来影响演出的进程和质量。尽管如此,二者之间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节日活动则不同,参与者一般都要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都要有所作为。在这里人人都是演员,人人又都是观众。此外,戏剧的本质在于审美,表演者和观看者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旁观的角度去审视剧中的故事和人物。而在节日行为中,参与者往往带着一种信仰和虔诚心来参加活动。他们会从伦理道德的观念出发,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必须做的,并把节日的传说故事当成历史真实来讲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