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妈祖信仰 近代以来,由于王朝时代的解体和崇尚科学、理性的现代思潮的勃兴,传统的信仰形式——无论是国家正祀还是民间信仰——都逐渐丧失了其生存的思想与社会根基。妈祖崇拜又退回到了基本以民间团体或个人为单位的民间信仰的地位,在大陆地区甚至由于政治的原因在一段时期内销声匿迹或者潜入地下。另一方面,立足于现代科学主义的立场,妈祖信仰又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而成为从事民间信仰研究的中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自民国时期以来,相关研究层出不穷。[35]事实上妈祖信仰能够在当代重新获得社会与官方的认同,与海内外学人长期以来对它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西方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当代大陆地区的妈祖信仰研究复兴于1985年,当时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就得到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文博界前辈王振铎研究员的支持与鼓励,对关于妈祖的真经、签诗、祭祀物品、碑刻、研究文献和符箓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对各地的天后史迹进行了初步调查,形成了当代以来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献,拉开了建国后的妈祖信仰研究序幕。[36]莆田市在1986年与1987年举行了两次妈祖学术研讨会[37]。1990年,莆田召开“妈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邀请了台湾、美国、日本等学者与会。[38]在这期间,还有学者提出了“妈祖文化”与“妈祖学”两个概念。[39]此后,海内外学人开始共同致力于妈祖信仰的学术建构。近几年来,除了研究妈祖信仰的历史问题,还有学者将民俗旅游与妈祖信仰相结合,提出“妈祖文化产业”和“妈祖文化旅游”两个研究课题。[40] 大陆地区之所以会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妈祖研究热潮,首先是得益于国家政府部门在1983年批示允许重建妈祖庙。同时,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妈祖信仰的民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价值,因此论述主要围绕湄洲妈祖祖庙展开,并对台湾信徒在两岸尚未形成“三通”时返回湄洲参拜这一“寻根热潮”的积极响应,希望以“祖庙认同”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再者,“妈祖信仰”本身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传播广泛,也为学界提供了多元的研究对象。总之,在海内外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湄洲”成为妈祖信仰的神圣核心,带动了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也增添了当代妈祖信仰的诸多新兴文化元素,妈祖还得到学界的一次“褒封”:“海峡和平女海神”[41]。学术界对于妈祖信仰的定位也逐渐由“封建迷信”转变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