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神话形态的多样性再论中国神话的辩证特征 相反相成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从相反相成的关系看,中国神话(不只是汉族神话)的多样性存在方式使其特征表现为辩证的对立统一。约略说来,有以下四端: 1.古朴性与成熟性。中国的神话遗产之中保留着世界上迄今可以看到的最古朴的神话思维样态和天真无邪的故事。例如过去长久被文化沙文主义所忽略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岛屿原住民(台湾的泰雅族等,海南的黎族)神话,就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前文明阶段的神话原生态特色。过去学界曾普遍认为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神话最突出的一面。历史化代表的是原生的神话在后代随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而被改造的情形,应该算作神话失去其古朴特质,而发展为成熟性。现在面对异常童稚的、完全非历史化的原住民神话,我们只能说中国神话中保留了从最古朴稚拙的形态到发达成熟的形态之间的丰富样态变化。这对于研究神话的发生与演变是非常难得的资料。这比反映了日本的国家形成各阶段的所谓国家神话,在范围上要更加广阔,种类上也更加丰富。 2.信仰性与非信仰性。这主要涉及神话与宗教的或亲密或疏离关系,也就是神话之宗教色彩的强化与淡化。汉族古籍中的神祗与神话,同宗教信仰的联系大多不很明确,基本上属于非信仰性的神话,尽管某些神话与仪式的联系尚有蛛丝马迹可寻。但是少数民族口传神话中有大量的信仰成分。越是古朴的原生神话,就越显示出信仰与仪式的基础。有的神话就是当地人们所信奉的真实发生过的荒古事实。神话与仪式处于相互引证的一体化状态,这对于展开神话的功能研究是极为有利的。也是汉族文明时代记录为文本的神话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我们理解原生性神话本质与文化功能,更显得弥足珍贵。 3.故事性与象征性。一般说来,少数民族的原生神话以古朴天真的故事叙述而见长;汉族文本神话则富有故事叙述层次背后的深层象征寓意。特别是汉字记录下的神话中的名称与名字,往往含有突出的象征性。像善射的大英雄“羿”的名字本身就象征弓箭;而射箭本身又象征太阳发光的特征等,隐喻着羿的太阳神身份。神话叙事中致羿于死地的“逢蒙”与“寒浞”两人,从命名上也可以看出分别是太阳发光与发热特征的对立面。至于羿的原配妻子嫦娥,作为月宫仙子,也恰好同太阳英雄形成阴阳相对转的隐喻关系。(注: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1~77页。)这种从命名中埋藏象征寓意的特点,使汉族古神话研究具有了通过象形汉字符号所获得的透视角度和潜在信息。这样的独一无二的符号遗产是西方神话学所没有的。像黄帝、颛顼、帝俊、帝喾、鲧、禹、壹、壶子等一大批神话形象,都可以发掘出名字符号背后的潜在神话意蕴。(注: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简与繁的辩证。也就是零散与丰富的对应:在叙述形式方面,汉语文献记录的神话少而零散,而民间流传的却多而繁复。从早期的日本神话学者到今日的中国学者,认定中国神话简略零碎,不成体统,已经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谢选俊《中国汉籍上古神话传说的叙事特征》总结的三个特点分别是:a.神话材料零碎,叙述语言十分简略。b.叙事的零散性突出表现在,缺乏前因后果的条贯。因而只有片段而没有叙事的系列。c.神名多变,同一角色在不同记述中表现不一。(注:《中国神话》第1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88~295页。)这当然还是以西方的希腊神话为基准而得出的看法。启良《中国文明史》论述中国神话六大特征,也完全是以希腊神话为标尺的对照。如说希腊神话是有谱系的神话,中国神话是没有谱系的神话,(注:启良:《中国文明史》上册,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诸如此类。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解释中国上古神话稀少与零碎的原因有三点,分别是:民族统一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神话系统;生活于内陆的周人长期统治华夏,大大削弱了神话;封建制度较早地取代奴隶制度,给神话带来了厄运。(注: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7页。)从神话多元化存在的视野看,这三点理由都难以成立。例如我们看地处偏远的小民族珞巴族的神谱,非但不零碎散乱,而且和希腊神话同样,显得严整而系统化: [附图略] 在上述姑鲁繁衍的三大支系的谱系中,优宁、优布、优洛、洛博、鲁维、穷略、穷穷、达目等下面,还衍生出很多的氏族、家族。如洛博下面为博义,博义的后裔形成了黑基姑、基色姑、基利姑、基风姑、黑基过龙姑、黑基东尼姑、黑基亚宁毕、黑基仁得毕等数十个氏族或家支。(注: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珞巴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4页。) 珞巴这个目前在中国境内仅有两千余人的民族,仅占中国总人口的六十五万分之一,而其神鬼不分的系谱之完整细致却非常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色,对于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比较研究均有借鉴价值。它不仅说明中国地方宗教与神话的原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而且说明仅凭汉语古籍文献资料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是多么的片面。所谓中国神话不成体系或没有谱系的成见,在严整有序的珞巴神谱面前会顿然冰释。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的《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后改名为《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一书共28卷七大册,其总字数加起来几乎接近一亿个汉字!这不仅在全世界范围看是非常惊人的,会使那些抱有“中国神话简略”“无体系”成见的学者有如梦初醒的感觉,就连中国境内的持有大汉族主义传统偏见的人也会目瞪口呆。吕大吉在该集成的总序中写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原始性宗教既有共同性因素,也各有其民族特色。为保持这种特性,我们决定以民族为单元,并依据某些民族族源的相似性或地区上的共同性,分卷编辑出版。(注: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 神话学作为现代中国学坛上颇有影响的一个学派迅速崛起,引起整个知识界的震动和热烈的学术争论。在后殖民语境下,过去被压抑而沉默的弱势群体话语的重新发掘与再认识,已经成为学术变革的契机。神话学的当代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以田野考察为契机的中国神话再发现运动。在芮逸夫、袁柯、萧兵、王孝廉、伊藤清司、吉拉道特(N.J.Girardot)等中外学人那里,我们已经看到将汉族文献中的神话与少数民族口传神化的整合研究的趋势,这将预示着中国神话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吉拉道特的《早期道家的神话与意义》(注: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第6章题为“卵、葫芦与洪水:朝向混沌主题的类型学”;第7章题为“卵、葫芦与洪水:混沌主题的神话基型”,作者在此将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动物祖先如盘瓠(犬)、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及葫芦型方舟母题等,同汉族文本中的混沌象征联系为一个具有转换生成性质的整体,探讨道家核心神话在中华多民族文化中的传播力度。这对于我们东方国家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话语模式,揭示文化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5期,第71~77页 作者简介: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