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秀]黔西长角苗节日文化变迁的两个案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杨秀 参加讨论

    
    [内容摘要]1990年代中期以前,长角苗人的跳坡习俗一直以相对散在的“民间状态”存在着,是专属于青年男女纵情欢娱的节日;19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等有关部门着力张显民族特色文化,将当地原本属于“跳场”习俗中的部分仪式“征用”过来,纳入到跳坡习俗中,筹办“跳花节”,编排节目表演给中外游客观看,并改称跳坡为“跳花坡”,积极向外宣传这一新近糅合出来的“传统”习俗。跳坡习俗的这一变迁,是国家意志在民间文化中的体现;借重“旧”传统打造新“传统”,也是当下各部门对传统人文资源开发与再利用的主要模式之一。与跳坡习俗由政府干预引发的变迁不同,当地端午节俗的变迁动力则主要来自民间。长角苗人传统的端午习俗也是以祛病除祟内容为主,比如挂艾草、戴辟邪物和上山游百病等;1990年前后,一些青年男女于端午节这天相约着上山对歌,此后每年的端午节,年轻人都要上山对歌,他们自称这是长角苗人自己的“情人节”。端午节俗的这一变迁,与他们族群内一直有对歌传统有很大关系,也离不开长角苗之外的现代文化的影响,在节俗文化方面体现了民众自发调适的能力和意识。──中国艺术研究院 杨秀

    
    长角苗为黔西苗族的一支,从服饰上看,其以头戴长的木角头饰有别于他民族及苗族其他支系。“长角苗”与“短角苗”和“歪梳苗”等一样,初为民间惯用的区别性称呼,在相对“官方”的称呼里多以“苗族的一支”名之。长角苗人现有4000多人,主要聚居在黔西12个村寨中,另有少数与他族杂居。这12个村寨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织金县和六枝特区,长期以来,他们有许多民俗事象都在族内进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对内活跃,对外封闭”的稳定群体,其人生仪礼和岁时节日习俗等方面仍保持着整体上的同质性。1995年,中挪两国政府以这12个长角苗聚居村为载体,合作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即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博物馆的信息资料中心于1998年落成于12寨之一的陇戛寨。筹建这一生态博物馆,旨在保护、弘扬长角苗人创造并承袭的生态文化,加强国际间生态博物馆学的研究与合作。此后,随着对这支苗族的介绍和关注的增多,“长角苗”的称呼也广被各界认知。考虑到本文所述对象的独特性和这支苗族如今的“知名度”等因素,这里使用有特指的“长角苗”一词代替泛指的“苗族的一支”。
    在与周围其他族群的比较中,长角苗人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一直处于劣势。他们久居深山,以务农营生,粮食产量很低,要靠政府扶助等才能解决温饱问题。近10余年以来,一方面,政府逐渐加大了经济扶持和政策干预的力度,另一方面,出外打工人员也逐年增多。这些新增的非农业收入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政府干预和打工者视野的开阔,也使当地岁时节日等传统习俗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改变。
    2005年8月和2006年2、3月间,我与“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其他几名成员一起,以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信息资料中心所在地陇戛寨为重点,进行了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我们在调查中得知,寨里的中青年男人由于有过上学受教育等其他面向社会的机会,他们多少还能用汉语跟我们进行一些简单对话,而老年人和妇女没机会接受汉语学校教育,大多数不会说汉话。在当地,只是近10年左右,学龄女童入学就读才基本上得以真正普及,说汉语的人才逐渐多了起来。但至今,苗语仍然是他们族内交流的通用语言。我的调查主要是借助长角苗人第一个大学生熊光禄的翻译进行,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法和个人访谈法,在现场做了笔记、录音、录像和拍照,获得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从调查资料看,本文关注的跳坡习俗和端午节习俗近年来所发生的部分变化即分别是政府干预和民众自我调适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