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例如,钟敬文先生的《“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原载《民间文学》1979年第4期,收入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原见《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收入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张紫晨先生的《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章;洪长泰的《到民间去——1918~1937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章;赵世瑜的《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等。 [2]胡适:《复刊词》,《歌谣》第2卷第1期,1936年4月4日。 [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页。 [4]钟敬文:《自序》,见张振犁编纂:《钟敬文采录口承故事集》,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5][12]《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北京大学日刊》第61号,1918年2月1日。 [6][25]参看容肇祖:《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民俗》1928年第15~16期合刊、第17~18期合刊。 [7][11][14][17]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歌谣》第2号,1922年12月24日。 [8]顾颉刚:《吴歌甲集自序》,《歌谣》第97号,1925年6月28日。 [9]例如,巴莫阿依的《彝族祖灵信仰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拙著《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黄涛的《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祝秀丽的《辽宁省中部乡村故事讲述人活动研究——以辽宁省辽中县徐家屯村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等等。这些博士论文,都是针对研究者本族或家乡的民俗事象的调查和分析。 [10]参看钟敬文:《民间信仰研究的新成果——序安德明博士〈甘肃天水的农事禳灾研究〉》,见钟敬文:《阑尾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238页。 [13]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页。 [15]何植三:《搜集歌谣的困难》,《歌谣》第29号,1923年10月21日。 [16]孙少仙:《研究歌谣应该打破的几个观念》,《歌谣》周刊第43号,1924年1月27日。 [18]James Clifford, "Introduction: Partial Truths," in Writing Culture, ed.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E. Marcu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p1-26. [19]Stephen Tyler, "Post-Modern Ethnography: From Document of the Occult to Occult Document," in Writing Culture, pp122-140 [20]James Clifford, "Introduction: Partial Truths," in Writing Culture, pp1-26. [21]Marilynn J Phillips, "Oral Narratives of the Experience of Disability in American Culture (Prejudice, Minorities, Folk Group),"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vania, 1984 [22]Betsy Lee Giusto, "Mi Vida Loca: An Insider Ethnography of Outlaw Bikers in the Houston Area," ph.D. Diss., 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Houston, 1997. [23]Kenneth Randall DeShane, "Insider Ethnography: The Believer's Dilem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Columbia, Dec, 2000. [24]同上书,第1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