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妙善传说》,第41页。 ④同上,第50页。 ⑤同上,第58页。 ⑥同上,第61页。 ⑦同上,第89页。 ⑧《妙善传说》,第101页。 ⑨前引第50页就说“此处我们至少可以经由管文看到最早可考以标准的通俗形式出现的妙善故事”。 ⑩这些“……文学本”概念本身在书中亦均未出现。 (11)《妙善传说》,第82页。 (12)这里需要说明,《妙善传说》英文版里没有找到与“重塑”直接对应的英文词,那时杜德桥还没有发现1104年的残碑,是台湾学者赖瑞和后来发现了这个残碑以及别的资料,专门写了文章,杜德桥在《中文版序》中明确交代将赖瑞和的资料都吸收进中文本了。笔者无法看到他修改后的英文与“重塑”可对译的单词,只能在英文原版中看到大致与“重塑”相当的表达有两处:一是“seem to stand closer than any other known version to the original source”(p.36);一是“presume to stand close to the work”(p.82)。而赖瑞和在引述杜德桥此书时,用的概念是“重建”,见赖瑞和《妙善传说的两种新资料——评杜德桥〈妙善传说〉》,台湾《中外文学》第9卷第2期,1980年。 (13)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古史辨》第一册,第192页,朴社1926年版。 (14)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第140页,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5)《妙善传说》,第51页。 (16)陈泳超:《民间故事的记录史和生命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7月31日。 (17)《妙善传说》,第98页。 (18)《妙善传说》,第101页。 (19)同上,第21页。 (20)《妙善传说》,第22页。 (21)同上,第77~78页。 (22)“生命树”及其相关理论,见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 (23)《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第143页。 (24)同上,第141页。 (25)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顾颉刚民俗学论集》,第10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后来他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也基本沿用这一说法。 (26)同上,第160页。 (27)同上。 (28)《妙善传说》,第19~20页。 (29)同上,第5页。 (30)顾颉刚:《启事》,《歌谣》周刊第83号,1925年3月22日。 (31)《妙善传说》,第21页。 (32)同上,第83页。 (33)同上,第21页。 (34)《妙善传说》,第118-119页。 (35)同上,第8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