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探讨了唐代的“竹马”游戏,作者指出,作为儿童玩具的竹马始于汉代以前,在唐代许多诗人对竹马游戏作了生动描述。此后,象征骑马的竹马游戏在宋代搬上舞台,并延续至今。 【关 键 词】竹马;唐代;风俗 【作者简介】李晖(1943—),男,安徽凤阳人,安徽省博物馆研究员。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61 唐代诗人李白,有著名诗篇《长干行》,写的是一位妙龄的少妇,对“远行”丈夫真挚的恩爱情义。她发誓在得到丈夫归来的家书后,一定从家住的“长干里”(今年苏南京市秦淮河南),跑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今属安徽安庆市)去迎接他。而两人这种深情厚爱,又源自于: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1] 正是这“青梅竹马”的美好境界,使无数男女倾倒,也正是此诗的深厚情谊,促使笔者对“竹马”民俗事象进行探索。 一、文献中最早记录“竹马”的是《后汉书》,而作为一种民俗,“竹马”的源头还要久远 “竹马”成语,起于李白《长干行》诗,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这并不是说“竹马”风俗就是从唐帝国开始,这一论点,也得到大部分学者认同。不过,究竟起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历史文献上对“竹马”一俗的最早记载,是《后汉书》的《郭伋传》。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他既是拥有治乱安邦本领的高质吏,又是能替老百姓办实事的正气官。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郭伋应诏做了边远的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牧。当他行入并州辖区内,就遇上数百儿童逢迎道路的盛况。《后汉书》上是这样记载: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郭)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郭)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郭)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当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郭)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2](P1091—1093) 文献正史,是社会真实现象的记录。有后汉时期的“竹马”风俗的盛行,也才会有欢迎郭使君的“竹马”队伍。《后汉书》是第一次记录“竹马”的正史,但绝不能说后汉(即东汉)是“竹马”风俗的起源。 据农业史家考证,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发现了马,随之利用了马。这可以从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崖画图像中得到证实。骑马,是成年人的行为,虽有儿童为之,但不普遍。因此,“骑马”在孩子们眼里,就成了一种荣耀,一种羡慕,进而模仿,也就产生了“骑竹马”。应该说,儿童的“骑竹马”,产生于成人的“骑马”之后。至于具体产生于哪个年代,由于资料的缺乏,难以确定。但是,把它的起源定在新石器晚期到西汉这一范围内,应该说是可以成立的。 有关“竹马”起源于何地的问题,《后汉书》的《郭伋传》里资料,似乎已向人们指明了方向。数百童儿“各骑竹马”迎拜郭使君的并州美稷县,即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北部。“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素以善骑而著称。马既是草原上主要交通工具,也为战争所不可缺少。儿童模仿成人,以竹代马,奔跑嬉戏”,遂成风俗。[ 3](P555—556)换句话说,“竹马”风俗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 而不是中原以汉族为中心的农业民族。 二、东汉以后,“竹马”正式成为儿童的游戏方式加以提倡。同时,融入不少的人情、政治色彩 东汉的并州美稷县儿童骑竹马集体迎奉郭使君的故事,被录入正史后,此法得到文人的效仿。东汉之后的文献,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对“竹马”都给予了关注,出现了不少有关“竹马”事象的记载。 《后汉书》“陶谦传”,留有对著名人物陶谦的“竹马”行为记述: “(陶)谦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故仓梧太守同县甘公出遇之,见其容貌,异而呼之,与语,甚悦,许妻以女。甘夫人怒曰:‘陶家儿遨戏无度,于何以女许之’?甘公曰:‘彼有奇表,长大必成。’遂与之。” [2](P2366) 从记述中可知,十四岁儿童乘竹马,即被视为“不羁”行为,而陶谦的“竹马而戏”,竟能使“邑中儿童随之”。任过苍梧太守的甘公,又能从此中预测出陶谦日后的军事才能,进而纳之为婿。后来的陶谦,果真被授以徐州刺史、徐州牧大任,并屡建奇功。 西晋初年,原东吴大司马诸葛靓,在吴亡之后,因其父为晋太祖所杀,誓不归晋,不接受晋朝官职。晋武帝司马炎,借从小与诸葛靓是“竹马”朋友,叔母(琅邪王司马伷妻)又是诸葛靓的亲姐,决定利用这些关系与诸葛靓见面: “诸葛靓,后入晋……屡召不起。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因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太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靓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4] 作为皇帝的司马炎,希望用儿童时的“竹马之好”的回忆,换取政治上的和解,达到对方对其政权的支持。这种运用,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