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无论是南北两宋,抑或辽金两朝,文人在诗中对“竹马”的记述与描绘,已完全无法与唐代时期的“竹马”诗章相比拟。宋人诗中写“竹马”的,著名的大概要数苏轼熙宁七年(1074年)的那首《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了: 堆盘红楼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 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 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13] 诗中“竹马异时宁信老”之句,似是唐人白居易“一见竹马戏,每思童騃时”情感诗句的翻版。金人写及“竹马”的诗歌,最有名的当属元好问的那首《寄女严》。从该诗中“竹马几时迎阿姨,五更教诵木兰篇”两句中,可说明在金人统治下的北部中国,女儿童享有“竹马”之戏的自由。“竹马”诗的衰退,从一个侧面窥探出是在于国家的不统一和国力的不强大。 元明时期,“竹马”艺术化、戏剧化的进程加快。有人考证:元明时期演剧,必须“用竹马上下场”,而此时“竹马”变化较大,“并不如儿戏之简单,胯下一竿而已”了。[14]像元代杂剧中,凡以战争为题材的戏剧,都离不开“竹马”这一道具,像《追韩信》、《霍光鬼谏》等剧,“常常见到‘踏竹马’、‘骑竹马上’等舞台提示。 ”[ 3] (P560) 元朝末年,还出现了极带政治色彩的“竹马”传说故事:贫穷落魄的朱元璋,儿童时就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视其为灭元人物。一天,卜卦者告知守濠州城(今安徽凤阳境)城门的元兵说,今天上午有一头顶绿伞、手捧玉印、胯枣红马的人入城,得捕之。中午已过,守城门兵汇报没见到此人,说只有一个七八岁男孩,头顶绿荷叶,手托方豆腐,胯下一根枣木棍,被一群小孩簇拥着穿过城门。卜卦者十分懊丧地说,就是这个人。至今这个故事,仍在凤阳地区、江淮大地广为流传。(注:此故事已录入《朱元璋的故事》。)凤阳人的朱元璋成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后,同属安徽境内的徽州人,即把这个故事,衍化为“童戏图”。明代徽州的制墨名家方于鲁,再以此图创造出“九子墨”。图案中以“竹马”为主体,此“马”除头似真马形象之外,后面仅是一横竹,竹两端各有一轮,形似小车,童男马鞭高扬,身后有小儿手举绿色荷叶代之帷盖,前有另一小儿肩扛小旗,并有锣、鼓,显示出一种特殊的尊崇而又幼稚可笑的景象。这种明代“竹马”图案的“九子墨”,已作为珍贵文物,为安徽省博物馆所收藏。[15] 至清代与民国,无论是东北、西北,还是东南、西南;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不在盛行“竹马”儿戏中对其加以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用篾扎纸糊的马,分前后两部分,内空燃烛,绑在小孩前后腰间作骑马状”的“竹马戏”,这种戏,“多的有戏剧十几出,人物上百人。”[16]清初,“竹马戏”已做为独立的剧种活跃于舞台。这种民间称作“跑竹马”、“竹马灯”、“竹马舞”的戏剧,名目繁多,万紫千红。 而且,这种“竹马”儿戏发展起来的剧种,又与各地方的传统戏剧形式相融合。比如陕北的“竹马”戏,是以秧歌的形式出现;[17]广西的柳州一带的“竹马戏”,是与“龙灯舞”、“旱船舞”相结合[18];皖南地区兴办的“跑马灯会”(又称“竹马灯会”),戏中的“跨马”者,“仿照戏剧装扮成历史故事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岳家军’、‘杨家将’等,间有手持‘令旗’的徒步士卒”,而且还配有“持灯笼者和两班锣鼓,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近百人”;[19](P633)而中州河南省的“竹马戏”,又是与“狮子、高跷、大鼓、高台……旱船、龙灯、耍大头和尚、扑蝴蝶和吹奏乐等等”,共同组成“赛社火”场景。[20]同时,它还与中国传统民间节日相结合,以春节、元宵节表演为最多。这就更增加了“竹马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五、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儿童“竹马”戏,传承中演化发展为各民族喜闻乐见的“竹马剧”,体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以前、发明于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的“竹马”之戏。它之所以能“占领”全中国,为各民族、各阶层所流传,儿童都以此为乐。这大抵是因为“竹马简单易玩,以竹、以木、又秫秸皆无不可,跨于裆下,手持刀、枪、剑、棒之类,威风凛凛,真像大将军一样,广为男孩子所喜爱。”[3](P556)但这只是一面, 而另一面就是:“竹马”在历史文献上第一次出现,则是数百童儿“竹马”队伍,去迎拜郭伋。于是乎产生出“后人常用儿童骑竹马迎拜郭伋事称颂地方官吏”的积极效果[21],使普通的“竹马”之戏,成了各个时代激励官吏进取的精神载体。 拥有开放气势的唐王朝,具有开拓精神的唐代文人,让“竹马”之戏登上诗坛,进入诗境。诗人李白《长干行》诞生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饱含友谊、爱情的美好成语,均为“竹马”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唐诗中写到“竹马”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用此来称颂和赞美、激励和期待中、高级官员的。而唐代的官员,尤其是地方官们,也就把“人咏甘堂茂,童谣竹马群”那种动人场面,“旌旆影前横竹马,咏歌声里乐樵童”那种优雅境界,作为判断自己政绩的标尺,并为之而终身奋斗。 汉唐时期这种把“竹马”儿戏升华到为社会、为政治服务的手法应用,一般是对拥有官位权职的官吏。而这种激励思想和手法,也得到平民百姓的效仿和应用。据皖南宣城县(今宣州市)“北乡金宝圩双陡门陈姓家谱载称,明中叶,陈氏先祖为免族人乘闲赌博以及与邻村旁族交欢滋事,(遂)年节兴办跑马灯会,相沿至今数百年”[19](P633)。这就把“竹马戏”演化为治民间陋俗、兴社会新风的精神文明举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