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傅玄《蓍赋》称赞蓍草说:“暨商秋而坚贞,虽离霜而未凋。”制作蓍策应在秋后采割已经干枯的蓍茎,所以被《论衡·卜筮篇》称为“枯龟之骨,死蓍之茎”。似乎由于使用越久越灵验有神,周朝卜官开始收藏蓍茎,可能就是孔子所说的“退藏于密”和“知来藏往”,甚至在随身携带时也装进皮制匣子里保护起来(《仪礼·士冠礼》:“筮人执策抽上韇。”后来改用木匣,即椟)秘不示人,生怕走光。《管子·水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指蓍龟善于隐身,而蛰伏本来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方式。 三、蓍草与历法的关联 《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于是迎日推策。”注云:“策,神蓍也。黄帝得蓍因以推算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尔雅·释诂》云:“历,数也。”《礼记·曲礼》曰:“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世本·作篇》:“巫咸作筮。”我们认为,古代先民需要按照历法来安排生产和生活,在各种对未来的预测(占卜)中,农耕时代的先民对时辰接续、气候变化、时令更替的预测最为关切,需要依靠巫师提供;如果哪个巫师或祭司能够“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算”得准而有信,就会被公认具有通神的能力,成为统治集团的权威人物。 最初的历法应该是物候历。汉代枚乘说过:“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其人“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对于游牧民族,“一岁一枯荣”的牧草变化就是纪年的依据。宋代孟珙《蒙鞑备录》:“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对于农业民族,草本作物的成长周期也是纪年的标志,《说文》:“年,谷孰也。”甲骨文“年”字像谷穗熟后低垂状。 蓍草(Achillea alpina L.)为多年生菊科植物,高50~150cm;茎直立,稍有棱线,上部有分枝,节间短;头状花序,花白色或粉红色,花时下部叶常枯萎。在北方地区每年阳历3月就发芽,花期在6~9月,果期在9~11月,属于生长期最长的蒿草,适于作为纪年标志。由于蓍草可以越年生长,靠宿根分蘖繁殖形成灌丛群落,因此在早春,先民无需重新寻找,就可在预知地点采集到蓍艾等蒿草的嫩茎食用(富含粗蛋白质约10%,粗脂肪4.5%),挨过青黄不接时的饥馑。《大戴礼记·夏小正》:“二月……采蘩。”《诗经》:“于以采蘩。”毛传:“蘩,皤蒿也。”陆机曰:“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蓍草发芽的时刻为先民所瞩目,也是春播时节到来的信号。先民还能够通过蓍草生长的状态观察到地理气候征兆,认为蓍草能得天气之先。例如,据说曲阜孔林中孔子手植的蓍草至今仍生长茂盛,传说其“阴天叶子闭合,晴天放开”,可预测晴雨。《汉书·张禹传》:“择日齐露蓍,正衣冠,筮毕。”服注:“易蓍于星宿之下,明日乃用,言得天气也。”说明深夜割取蓍草待天明后用于占卜,可以使蓍草保存通天的灵气,增加预测成功的概率。而萨满教的草木卜,也将蒿草茎作为占卜工具,采时必在日出前以有露者为最佳。 撇开对于蓍草生长中的岁时物候观察不谈,蓍草似乎对日(天)和时辰也有某种生态反应。《酉阳杂俎》:“魏明时,苑中有合欢草。状如蓍,一株百茎。昼则众条扶疏,夜乃合作一茎。谓之神。”看来在蓍和耆字里含有日字形并非偶然;黄帝为何拿蓍草来推测太阳出升的时刻(推策迎日),值得深究。先民对时辰的认识首先来自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阴天和夜晚不便判断时辰,观察星宿又似乎需要专业的天文知识。我们认为,查验火烛或香柱燃烧的状况是简单易行的测时方法。1988年在宁夏海原的新石器时代窑洞遗址中,发现了用燃烧的松枝插在窑室洞壁上来照明的遗存,说明先民用烛的历史年代可早至距今4000多年前。《岁时广记》记载:“烧烛知夜,刻烛验更。”燃香记时在古代也很常见。而蓍草和艾草、白蒿(萧)的秆茎正是做烛芯的材料(经过加工还可做油灯的灯芯);它们的叶子也正是做燃香的材料(最初没有线香,应该类似艾条、艾炷)。晋代陆机《毛诗义疏》曰:“萧,今荻蒿也。或谓牛尾蒿。茎可做烛,有香气。故祭祠,脂之为香也。”《本草纲目》说艾“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亦可代蓍,及做烛心”。上古时代的火烛是用香蒿的草茎裹满动物的油脂、油膏(也可用树脂、虫蜡)制作的,除照明外,还用于祭祀。《周礼·天官》有“祭祀,共萧茅”的说法。《周礼·秋官·司烜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坟,火也,树于门外曰火烛,于门内曰庭燎,皆听以照众为明。”包山楚简和望山楚简中亦有“蒿祭”。《礼记·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火光、香气和烟雾,都是古代先民交流和传达信息的方式,点烛、烧香、熏烟是为了能与神灵及祖先沟通;蓍草既是夜间记时的工具,同时又成为巫师祭祀通神的重要中介工具。《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谓“幽赞于神明”,和夜晚于冥暗处点明蓍草之烛,照见神灵及祖先(牌位),有必然联系。《说文》:“赞,见也。”张舜徽解释为:“赞之为言祘也。《说文》:祘,明视以筭之。故引申为凡明之称。”看来只要有些许烛光照亮,就不叫暗算。 由此我们推测,“龟筮协从”可能还有一层关系:即用蓍草做灼龟甲的工具。固然蓍草茎的坚硬度尚不及荆条,但在钻甲后不必用力,一点点热度就足以使龟甲产生裂纹。例如,凉山彝族的骨卜方法是在牛骨板上沾一小团火草艾绒,进而以火镰击火,把艾绒点燃,当艾绒烧尽,即在骨板上烧成细小的纹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商代发展为干支纪日,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我们认为,干支的概念脱胎于先民对植物生态的认识,《群书考异》将十干和十二支的排序全部用植物生长周期来作解释。干字与幹、榦、乾相通,与竿、杆、秆同义;支与枝、肢同义。《三命通会》论干支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幹、榦、乾字在古字形上都是围在太阳旁边的植物,我们将其解释为原始测日(时)的工具,所谓“日上三竿”即此。蓍草一本多秆,一秆多枝。民间还相信留有十二个叶节的蓍茎最神验。我们认为,组成八卦的六爻由十二枝冠名为“蓍草”(是否其中的十支划有标明十干的记号,已不得而知)的小棍来演示,不是上古的巫师们的随意设计,必有其内在逻辑。《礼记·曲礼》:“六十曰耆,指使。”而六十正好是天干地支相互配伍纪年的一个轮回周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