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教派太阳神崇拜的宗教渊源 明清以来民间教派的太阳神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与从远古至宋代中国宗教形态的太阳神信仰一脉相承。我国本土的太阳神信仰,起初是作为原始宗教出现的,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留存在一些民间宗教中。这种宗教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太阳神信仰的核心部分和集中体现;纯民俗形态的太阳神崇拜,就其起源而言,可以说是宗教形态太阳神信仰的辐射与延续。我国宗教形态的本土太阳神信仰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史前至商代的“原始太阳教” 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本土“原始太阳教”,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太阳崇拜的最初方式之一,是向天空中的太阳跪拜叩头。 最晚于尧舜时期,部落联盟就已形成固定的崇拜日神仪式,即“寅宾出日”、“寅饯纳日”。国家形成后,“原始太阳教”与王权结合。太阳神除继续农业部落联盟时期既有的光明、温暖、丰产的赐予者这一职能外,还开始成为王权(秦以后是皇权)的保护神。夏桀以日(太阳)自称。商部落自第八世上甲微开始,转而以太阳为保护神,把日神当作天来拜,“宾日于东,饯日于西”。 周朝官方对“原始太阳教”的改造 周朝时出现“天”这一最高神,天、日相分,日神降为天的属神之一,王权(秦以后是皇权)单独与天相结合。“原始太阳教”被官方改造成以天为最高神、以天子为最高祭祀的新原始宗教,日神被纳入天帝教祭天的范畴,与月亮、星辰一起兼顾祭祀。商朝每天朝夕两次迎送太阳的朝日仪式被官方废除,只保留定期祭祀“出日”、“入日”的祭祀仪式。但天子(君主)的自然神象征仍是太阳。《礼记·丧服四制》有言:“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就是把国君(天子)比作太阳。太阳神继续作为君主(天子)的自然神象征以及农业丰产之神,周朝保留了商朝对日神的祭礼仪式,天子定期定点亲自祭出日、入日。这种做法被后来各王朝统治者所继承。汉朝取消入日祭祀,改为朝拜日、夕拜月的对称形式。天子祭祀日、月的风习,作为祭天仪式——皇帝的宗教特权和君权神授的象征——的辅助部分,一直延续到君主专制灭亡。此乃官方太阳崇拜之大体脉络。 春秋战国“原始太阳教”与食气术的结合 自周朝始,“原始太阳教”转入民间。一种情形是单独流传,另一种情形是与道家的食气养生术相结合。人们认为太阳之气即“阳气”及其对立面“阴气”化育万物,太阳神崇拜上升到哲学层面,日神与道气说、阴阳说、五行说、天人合一说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有六气食法,其中有三气分别是太阳一天运行中三个时间的日气。要吸食这三种日气,就要在相应的时间出户拜太阳。这有可能是“原始太阳教”每天朝、夕两次拜日改为早、午、晚三次拜日的原因。从“原始太阳教”发展到食气术,民间太阳神除作为农牧业的丰收之神外,又衍生出长生之神的职能,这是其他国家太阳神信仰中所未有的。 东汉起“原始太阳教”与道教的结合 受太阳神信仰与王权相结合的官方信仰的影响,“原始太阳教”的日月信仰、道家食气养生术也与皇权观念相应结合。至晚从西汉末起,民间太阳神就初步具有“明君”、“仁君”(好皇帝)这一新职能。《太平经》将太阳、月亮、星辰崇拜、食气养生术与皇权观念结合在一起,纳入三才相配的模式中:从食气角度而言,日、月、星配太阳、太阴、中和之气;从社会等级而言,日、月、星配君、臣、民,君为日,臣为月, 民为星,君乃月、星之中心,君乃臣民之主。阴、阳、中和三气合一家,可延年益寿,滋生万物,而君、臣、民调和,仁政施行,专制政治则太平。这种与日月星崇拜合为一体的生物、生理和政治方面的“太平”思想,典型反映了以农业生产经验为基础的乡村小农的宇宙观和以皇权主义为基础的“明君”理想和“太平盛世”的社会理想。此后近两千年中,一直扎根于乡土社会,成为农民乡土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西汉以来五行说的进一步渗透,《太平经》继承并以五行改造了食六气法,形成五牙法。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吸收了民间“原始太阳教”的太阳神信仰、月星信仰、道家养生术、神仙方术等,崇拜日、月、星神,认为食日、月精气,可长生成仙。这对后来的道教内丹派产生很大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