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研究了漠北阙特勤墓地发现以及国内虞弘墓等出土葬具上的鸟身祭司形象,认为这就是唐代所谓突厥“斗战神”,本为拜火教神祇Verethraghna(Warahrān/Bahrām)的化身之一。这一文物证实了古突厥人的拜火教(Zoroastrainism)信仰。通过本项研究,古代突厥人和粟特人的关系、拜火教的传播等相关历史问题和文化现象得以重新探讨。本文认为,古代突厥兴于拜火,毁于拜火,其间教训,可谓深刻。而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注重原典内涵,深入对象本身,而不只是做表面形式的类比,学术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拜火 祆教 鸟身祭司 突厥 斗战神 唐人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开篇即说:“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其自注云:“突厥呼斗战神为轧荦山。”[1]然而,名为轧荦山的斗战神究竟是何方神圣,迄今没有的解。[2]2004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组成“蒙古历史文化”考察队,前往蒙古国作主题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关系”的野外考察。在该国后杭爱省哈沙特县和硕柴达木(Hoshoo Tsaydam),在那矗立着著名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的地方,考察队员在其文物陈列室里发现了一件重要文物:这是出土于阙特勤墓地的一块红色花岗岩巨形石板,其表面阴刻线雕类似近年国内虞弘墓等出土葬具上那种两个鸟身祭司相对护持圣火的图案,只是这块巨石线雕上半部残缺,图案也较国内所出简单粗犷。[3]这件文物对于研究古代突厥文化乃至其政治历史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4]本人认为,这种鸟身祭司就是古代突厥斗战神的形象,本为拜火教神祇Verethraghna(Warahrān/Bahrām)的化身之一。本文即拟结合有关文物和文献史料,汲取前贤学术成果,对该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试予阐释,同时对其反映的拜火教与古代突厥政治盛衰关系略加探讨。妄逞臆见之处,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一、拜火教神话中鸟的形象 学界一般公认:“这种半人半鸟的祭司护持火坛的形象,是最具特征的祆教图案”。[5]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源自古代伊朗,因其主要功课是在祭司的指导下礼拜圣火,因而又被称为拜火教(fire-worship)。[6]也有学者提出:这种“人头鹰身赫瓦雷纳(Xvarenah)鸟即是圣鸟Senmurv之一种”。[7] 其实,Senmurv是伊朗神话中虚构神鸟Simurgh/Simorgh的婆罗钵语(Pahlavi,即中古波斯语)形式,其名称源出自波斯古经《阿维斯塔》(Avesta)中的maragho saeno,意为“Saena鸟”,原本指鹰雕一类的猛禽。这一神鸟在伊朗艺术中被描绘成鸟形的巨型有翼动物,能够抓起大象或骆驼,类似孔雀,长着一个狗头和一副狮爪,有时候显出一张人脸。据说这鸟能在火焰中再生并成为不朽。[8]萨珊波斯(226-651 A.D.)时期,人们认为该鸟能使土地丰产并且统合天地,[9]等等。权威的研究意见认为,要把这一神鸟的原型比定为已知鸟类是困难的,问题在于,该神鸟的艺术典型只有三趾,而大多数鸟类都是四趾。[10]在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中,作为扎尔(Zal)和鲁斯塔姆(Rostam)父子保护者的神鸟还有一个名字相同(Simorgh)的邪恶的对应物,后来被勇士埃斯凡迪亚尔(Esfandiar)杀死。[11]研究者认为,这两只鸟原本很可能是同一只鸟,神鸟性格是善恶二重的。总之,有证据表明,这一神鸟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态,而且,同一个名字既用于真实的鸟类,也用于神话中的复合物,甚至同时被用于善良的和邪恶的动物。“这只神鸟有很多特点都和印度的迦楼罗(Garuda,华言金翅大鹏。——引者)共通,那是毗湿奴神(the god Visnu)的坐驾。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种比喻在萨珊波斯时代已经出现了。在第一本梵文《五卷书》(Pancatantra,波斯编译本名《卡里来和笛木乃》Kalila and Dimna)里就有海边的鸟儿们向其国王迦楼罗作申述的故事。在粟特语里,神鸟(synmrgh)一词就被用来翻译迦楼罗;在中古波斯语原本《卡里来和笛木乃》的古叙利亚文译本中,迦楼罗也被译成神鸟(Simorgh)。”[12] 无论如何,单是伊朗神鸟(Simorgh)三趾这一特征就使其难以与近年出土葬具上的鸟身祭司勘同,因为我们看到这种祭司都是典型的四趾鸟爪(有向后突出的距趾)。 尽管有些证据十分可疑,这一神鸟与赫瓦雷纳(Xvarnah/Khvarenah)神有着某种关系却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关系在《阿维斯塔》里已经有所显示,在《列王纪》里也有迹可寻:神鸟把一根羽毛作为自己灵光(farr= Xvarnah[13])的象征交给扎尔(英雄鲁斯塔姆之父),以便必要时点燃以召唤神鸟显灵。[14]不过,研究者认为,既然该神鸟没有出现在花园拱门(Taq-e Bustan)窟龛的君权神授浮雕里,[15]那么,它就可能并非专门的王者象征,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幸运符号。[16]相反,赫瓦雷纳(Xvarnah/Khvarenah)却是著名的“王者灵光”(详见下节)。 Xvarnah/Khvarenah是《阿维斯塔》语表示“光耀”的术语,指的是古代伊朗宗教里最具特点的观念之一,即灵光神。由于希腊化时期(即亚历山大东征以后的塞琉古王朝统治伊朗的时期)这一神祇被比定为希腊的梯刻(Tuche,机运女神)以及阿拉米文的gad“幸运”(这个词也是中古波斯语“灵光”一词的表意写法),因而它经常与王者的光环以及显贵的德运联系在一起。尽管贝利(H. W. Bailey)爵士有不同意见,灵光神的基本观念应是和光与火,而不是和福运有关系,其词根源于khvar(燃烧、发光)可以证实这一点,而后者很可能与写做hvar“太阳”的同根词有关系。这种情况也可从“灵光神”有时在希腊文里译作doxa(辉煌)、在阿拉伯-波斯文里译作nur(明亮)的现象中得到说明[17]。 据研究,现存《阿维斯塔》中《亚什特》(Yasht)卷第19篇主要是对灵光神的称颂[18],其中第7章第34-35节略云:“(34)当他(伊玛Yima,传说中人类的第一个国王。——引者)开始以虚假的谎言为乐时,灵光神就现形为一只鸟避开了他。……伊玛惶恐不知所措,羞愧得无地自容。(35)……灵光神离开了闪亮的伊玛……化身为一只Varaghna/Vareghna鸟。辽阔牧场的主公密特拉(Mithra)神捉住了灵光”[19]。在玛丽·博伊丝编译的《拜火教研究经文史料》中,Varaghna/ Vareghna鸟被直接译成了隼雀(英文hawk)[20]。可见,灵光神的化身并非是前述那只硕大无朋的神鸟Simorgh,而是形为隼雀的Vareghna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只Vareghna鸟在拜火教神话中的性质和作用。有意思的是,在拜火教经典《阿维斯塔》中,形为隼雀的Vareghna鸟并非只是灵光神的象征,它同时也是另一位重要的神祇——Verethraghna/Bahram的化身,而且与后者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在其特性发挥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阿维斯塔》里,Verethraghna具有一个古代斗战神(warrior god)的所有特征,一个粉碎和战胜任何抵抗和防御的力量的化身,一种在攻击中展示其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由于这个原因,它和Vanaintī Uparatāt‘赢得优势’有联系(Yasht:14.0, 64),并被尊为yazatanam zayō.tәmō‘诸神中最高度武装的’(Yasht:14.1),amavastәmō‘最被赋予攻击力的’(Yasht:14.3),xvarәnahŋuhastәmō‘最被赋予灵光的’(Yasht:14.3)。它被想象为处于不断的对敌作战之中,(恶)人和魔鬼(daēvas),巫师(yātus)和异教徒(Yasht:14.4, 62)。”[21]因此我认为,把拜火教神祇Verethraghna/Bahram和汉文史料记载的突厥斗战神勘同可谓名副其实。[22] 《亚什特》第14篇是专门的对斗战神Verethraghna/Bahram的颂歌,该篇一开始就依次描写了斗战神的10种化身,即:一阵猛烈的狂风,一头长有金角的公牛,一匹长有金耳和金蹄的白马,一匹发情的骆驼,一头公野猪,一个十五岁的青春少年,一只Vareghna鸟,一只弯角的公绵羊(ram),一只尖角的野山羊(goat)和一个武装的战士。[23]《伊朗学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Iranic)斗战神(Bahram)条在列举这些化身时把Vareghna鸟解释为隼雀或猛禽(falcon or bird of prey)[24]。斗战神颂歌第7章第19-21节略云:“(19)第7次阿胡拉创造的斗战神(向他的求助者)赶来,化成一只Vareghna鸟急速前进,下面抓,上面撕,这最敏捷的鸟,这最快的飞行物。(20)它是唯一能赶上飞箭的生物,无论那箭射得多好。天刚破晓,它舒展羽毛飞翔,为避离黑暗追寻日光,为徒手者寻求武装。[25](21)它在山岭峡谷上空滑翔,它掠过一座座山峰,它掠过一条条河流,它掠过林梢,聆听着鸟儿们的喧哗。斗战神就这样来了,带着马兹达创造的善惠灵光,那马兹达创造的光华。”[26] 有的《阿维斯塔》现代译本将Vareghna鸟译作渡鸦(raven,大乌鸦),[27]还有的研究者甚至就译作乌鸦(crow),[28]显然因其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猛禽的缘故。然而,有一件文物有助于我们对此作出更为明确的判断,这就是陈列在乌兰巴托蒙古国立历史博物馆里的石雕阙特勤头像。这是一尊圆雕石人像,身体部分已经不知去向,据说发现于阙特勤墓地。该头像下还陈列了一个只剩口鼻和下巴的石片,石质与上述头像相同,据说明是阙特勤之妻。重要的是,所谓阙特勤头像上部雕出戴着一个高筒冠,冠前面的装饰浮雕是一只飞鸟展翅的正面图像。虽然正面浮雕不能完整表现鸟的体形,但国内近年出土许多唐代武官俑,其鶡冠正面却都塑出了一只完整的飞鸟:鸟头朝前展翅飞翔,体型小巧。[29]孙机先生曾撰专文研究中国古舆服中的鶡冠,他说:“唐代也在鶡冠上饰以鶡鸟全形,不过它所饰的鶡鸟并非似雉或似鸡的大型鸟类,而是一种小雀”;“唐代的鹖冠不但饰以鹖鸟全形,而且冠的造型相当高大,冠后还有包叶。这种造型是前所未见的。它的形成,大约一方面是为了和日趋高大的进贤冠相谐调,另方面又受到唐代新创的‘进德冠’的式样的影响。……这种冠皇太子、贵臣以及舞人都可以戴,流行的时间也比较长”;“此外,唐式鶡冠从外面看去,在两侧的包叶上还画出鸟翼。冠饰双翼,并非我国固有的作风。萨珊诸王的冠上多饰双翼,如卑路斯(457-483年)、库思老二世(590-627年)的王冠上都有这样的装饰,夏鼐先生以为这是太阳或祆教中屠龙之神未累什拉加那(Verethraghra)的象征。”[30]所谓未累什拉加那(Verethraghra)显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斗战神(Verethraghna/Bahram)。突厥王子阙特勤所戴的高筒冠应该就是鶡冠。总之,由冠饰双翼为斗战神的象征可以判断,唐代鶡冠从而阙特勤头像上的那种小型飞鸟——鹖应该就是拜火教神话中斗战神的化身Vareghna鸟的原型鸟类。 鹖到底是哪种鸟,诸书说法不太一致。《续汉志》说它是“勇雉”,《晋书·舆服志》又说鹖“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鬭到死乃止”,也有人认为鹖形似雀。[31]由诸书称其形体类鹞而好勇斗狠的特性来看,显然应属隼雀无疑。在伊朗,隼雀被称为bāz(英语译为falcon, hawk)。在据认为是由古代伊朗数学和哲学家奥马尔·凯扬(Omar Kayyām,卒于12世纪初)编写的《新年书》(Nowrūz-nāma)里一开始就赞颂隼雀:“它得到君主们的喜爱,被训练得像国王般慷慨和整洁。古人云:隼雀是肉食鸟类之王,犹如马是草食四蹄动物之王。它天生具有其他鸟类所没有的威权(majesty);鹰(eagle)虽然体大,却无隼的威严”。[32]因此我认为,将拜火教神话中斗战神的化身Vareghna鸟比定为隼雀从而与中国古代的鹖鸟勘同是非常合适的。[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