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与传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学术问题。通常认为,历史是科学,传说则是口头艺术,因此传说可以作为人们认识历史的参考和佐证,但一般不具备可考性。如果我们将历史视为社会过程或历史事实本身、将传说视为口头艺术,上述关于历史与传说关系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如今我们对于什么是历史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乃指社会过程或历史事实的理解,认为历史不仅指社会过程的客体本身,也指人作为主体和历史叙述者对这一过程的叙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将现在话语体系中的“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传说”,视做一般民众作为主体和历史叙述者围绕着历史人物(社会过程的部分内容)进行叙述、解读并以一定结构组织而成的结果,那么历史人物传说本身就是历史叙事,或者说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本文将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人物的历史化作为探讨的问题,不仅在于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这样的现象,更在于认识这一点对于民俗学乃至历史学的研究极有意义。 [关键词] 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传说人物的历史化;历史事实;史家叙事;民众历史叙事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1-0072-06 引 言 这篇论文的写作缘于两年前我做的一个课题——寒食节起源研究。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食节”,它有一项独特的节俗就是禁烟火、吃冷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种习俗?要研究寒食节,这一问题就无法回避。 早在两汉之际,桓谭在他的《新论·离事》中就解释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后汉书·周举传》更明确地解释:就是因为介子推被火焚而死,太原郡的百姓才有一个月的禁火寒食。后来,一些文人虽然提出过不同看法,如唐代的李贤、段成式提出“星宿”说,唐代李涪提出“钻燧改火”说,但在老百姓中,两千年来,流传最广的说法依然是介子推说,即为了纪念介子推火焚绵山才禁烟火、吃冷食,并由此形成寒食节。 到了近代,一些历史学者和民俗学者对这一古老习俗的发生更加关注。他们除了用近代科学的知识支持星宿说(即火星崇拜说)和改火说之外,还提出了预防火灾、保护森林等新的解释。笔者在阅读他们的论著时,发现这些学者无论持哪一种观点,都建立在批驳介子推说的基础之上。树立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批驳与自己所持不同的观点,这本是做文的一般章法,无需多说。这里,吸引笔者注意的是,学者们批驳介子推说的理由仅仅在于介子推的若干事迹,比如割股疗饥、抱树焚死等。这都是传说而不是历史事实,或者说都是虚构的而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对学者们的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我当然不敢说没有道理,但在我心中越来越重的疑惑是:我们可以说“禁火说”或者“改火说”自有道理,但我们能够说“介子推说”一定不对吗?“介子推的传说”一定是为了解释寒食习俗才编造出来的吗?“割股”、“焚死”等情节一定是虚构的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历史事实为什么不能是介子推确有割股、焚死其事,老百姓据之敷演成传说,然后又因其传说而形成其习俗呢?端午节与屈原的事我们不去说它,侗族“林王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明代的英雄率众起义,高山族泰雅人的“祭吴凤节”传说是为了纪念三百年前为改变猎人头陋俗而牺牲的地方官吴凤,还有不少与人物传说有关的节日难道都一定与这些历史人物无关吗?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到底有哪些关系?还有,何以在学者们看来历史上并没有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或者说传说的情节,反而在普通民众那里成了一种民俗事象来历的普遍解释? 带着这些迷惘与困惑,我开始了这篇论文的写作。在写作中,我想到了这样一对概念,那就是“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本文试图对这对概念的含义及形成原因作一粗浅的解释,并说明认识到这一现象的意义,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一)什么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在本文中,“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之中生活过,创造或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情境和历史事件构成了关于该历史人物的历史事实。 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后人对前人的历史事实的认知,是从别人的叙述中得到的。因此,有学者说:“在可理解的意义上,一切历史事实都依赖于它如何被叙述。”(韩震、孟鸣歧,2002∶10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