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一颗石子到二颗石子:差序场的构成 在1947年的《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首次阐述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了”。{17}同时,他又建立了“团体格局”这一理论“他者”来和“差序格局”进行对照:“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18}从而型构了“社会结构的格局”的两种不同类型。 费的“差序格局”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第一,以己为中心,即“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第二,石子投入水中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波浪的,不仅荡的圈子有大小,浪也有高低;第三,“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即“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关系联系中发生意义”。{19}在从己向外推的过程中所构成的道德模式中,“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弟。”在此,费实际上型塑出传统中国社会关系调节与社会秩序建构的基本模式。 直到1997年,在一次关于“文化有无边界”的讨论中,费开始意识到“差序格局”的局限,并试图用“场”的概念来加以补充。在此基础上,费还进一步提出了用“场”这个概念来理解和认识不断加剧的文化接触、冲突、嫁接与融合等问题,认为“把国家的领土概念引申到文化领域中来,把不同的文化划出界限,以强调文化冲突论……是有很大危险的”,但“如果把边界的概念改成‘场’的概念,也许可以纠正这种倾向”,因为“‘场’就是由中心向四周扩大,一层层逐渐淡化的波浪,层层之间只有差别而没有界线,而且不同中心所扩散的文化场在同一空间互相重叠”,因此可以“把冲突变成嫁接,互补导向融合”。{20}可惜的是,在费以后的著述中,我们未能发现其关于如何用“场”来补充“差序格局”的进一步阐述,同样可惜的是,学界对费的这一重要反思也缺乏足够的敏感与重视。 志在理解和阐释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萧楼注意到:尽管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概括了乡土中国的主要社会特征,但此后70余年间文化的转型一直在持续进行;同时,“国家对于社会变迁的规划和整合远远超出原来的‘序’作为等级的范畴”;另外,市场化改革不仅带来了“一个历时性的杂糅社会”,也呈现出缺乏统一社会整合机制的“断裂”特征(第14页)。在此,针对经历过诸多变迁并仍在不断变迁的中国社会而言,“差序格局”显然已开始遭遇到解释的“边界”问题了。 透过对夏村长期且深入的观察,萧楼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家庭分化,但分家却是为了提前获得决策权;在分家的同时,家庭之间的合作则因为“副业”的发展而得到深化,经济合作超越个体家庭而在家庭之间普遍进行。萧楼认为,这些情形表明夏村显然出现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职业”的社会关系在演化:这里既有国家工业化力量的职业整合,也有生产和贸易产生的“行当”整合,还有普遍市场化带来的观念整合。尽管夏村的村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职业”,但是“买卖”、“生意”、“行当”、“生活”等,都标示着某种超越家庭的生产方式,都展示着“职业”的特性,并因之改变着“和别人联系的社会关系”。换言之,“维系私人的道德”和某种具有“公共道德”意味的伦理关系正在交互碰撞中形成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先是费老的“家庭”这颗石子投入到社区的水池,同时,“由于家庭已经难以涵盖生产和生活,因此,面向更广阔社会的‘职业’也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水池’”(第290页),“两颗石子”先后荡起的波纹相互交织,便构成了差序场的基本图像。与“差序格局”不同的是,“差序场”的社会道德发展方式首先是以家庭关系为准则进行伦理推论:“从亲向外,家族、团体、社会、国家、世界、宇宙”,但是推论到家庭之外的时候,职业介入进来,并伴随着“公民权”为核心的普世主义权利义务观,和前者形成碰撞。 同时,萧楼也注意到,尽管以面向更广阔社会的“职业”为核心的身份、地位、声望、金钱等因素加入了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之中,但“家庭的亲情和礼仪原则,还是夏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它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终极意义所在”(第290页)。因此,萧楼认为家庭原则成了中国人的终极规范,并称之为“心范”,与此对应的是萧楼称之为“身范”的职业原则。而这种由“心范”和“身范”共同构建的差序场能否保持一定的平衡与稳定运行,将直接决定着当代中国社会整合与社会秩序的实现,“如果家庭结构严重不完整,加上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进一步深化,职业的躯壳如果没有意义系统的支持,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失范甚至社会解体”(第292页)。更加重要的是,萧楼对差序场这一社会理论的建构与阐释,其基本的关照在于呈现和理解中国从传统以家庭为核心的“单系偏重”到现代以家庭和职业为核心的“双系并重”这一社会变迁过程,而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结构的这种重大变迁,将深刻地影响到道德、立法、政治、哲学等一系列重要领域。具言之,这些领域的元理论不仅需要关照到中国人生活的终极意义,也需对家庭与职业的时空分布、内在结构及展开过程等问题进行有效观察和厘清,以实现家庭和职业的协调与整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