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胡宜]槛外薪传的学术承接与对话——读萧楼的《夏村社会》(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开放时代 2011年第7期 胡宜 参加讨论

    五、槛外薪传与学术承接和对话
    从初始的知识背景看,萧楼与社会学、人类学并无瓜葛,从社会空间与位置看,他又僻居江南一隅,身处一所不起眼的小学校。然而,没有师承、未能领受耳提面令的传教,甚至远离学术中心、孑立行走于田野等等,均没有妨碍萧楼向我们奉上《夏村》这样的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江村》到《夏村》,呈现的是一种槛外薪传的学术承接与对话的范例。
    获悉潘光旦先生为翻译《人类的由来》一书花费10年心血时,费老一边盛赞着这种“平易中出硕果”的韧性,一边也不由生发出慨叹:“现在还有多少学者能为一项学术工作坚持不懈长达10年之久呢?”{24}从《夏村》的遭遇看:1998年进入夏村,2003年电脑遭窃资料全失,2004年重新入场,2007年开始文本写作,2010年《夏村》出版。其间经历,或许正如萧楼所表达的:只有长期不断地“寄生”在田野中,才可能获得所谓的“异文化”经验刺激。没有长达10年的不断静心观察,村落中隐秘的部分,比如人际关系、性、财产关系、仇怨等等,调查者是难以获取的。但我们透过《夏村》“十年一村”的田野经历和不断磨砺的书写历程,却分明发见了费老所盛赞的“韧性”。
    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异常复杂,这就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依凭历史经验或他山之石来予以理解和解释。要达成对这个转型过程的深刻体认并作出相应的理论阐述,不仅需要对现有经验与理论有着娴熟的把握,更需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与关怀。阅读《夏村》时,每时每刻,我们都不难感知在作者驾轻就熟的叙述与阐释背后,隐含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关切。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资本精神大肆流行,学术日渐退化为一种基本的职业,并日渐被各种利诱和形形色色的评估、评比所切割时,萧楼不仅顽强地坚守着学术的底线,甚至远超出“志业”的境界而赋予其一种宗教性的意义:辞官归学、因调研延误生育等等,均在萧楼的自述中获得了理解,“我已经被作为社会人类学家的职业所吸引,并为此工作着,以此来获得我的人生意义。”(第330页)
    学术是需要传承的,特别是注满社会关怀的学术就更需要得到好的传承。然而,这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心智、责任与韧性完美结合。在此,《夏村》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注解。
    【注释】
    {1}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页。
    {2}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1976—2006)》,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版,以下此书的引文页码将直接在文中标明。
    {3}麻国庆:《封底语》,载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1976—2006)》。
    {4}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3页。
    {5}费孝通:《前言》,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2页。
    {6}同上。
    {7}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8}在《费孝通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长达800多页的札记。
    {9}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0}费孝通:《禄田农村·导言》,载《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1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12}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6页。
    {13}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6页。
    {14}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7页。
    {15}费孝通:《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第383 ~ 384页。
    {16}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6页。
    {17}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5页。
    {18}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2页。
    {19}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8页。
    {20}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第158 ~ 159页。
    {21}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22}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3页。
    {23}Maurice Freedman, “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Arthur P. Wolf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ed, Stanford: Stanford U. Press, 1974.
    {24}费孝通:《潘、胡译〈人类的由来〉书后》,载《费孝通文集》第8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胡宜: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