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角苗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族群,艺术就是其最重要的表达系统,也是其最重要的背景知识与公共符号。服饰上的所有纹饰并不完全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传递信息、记忆历史、或以此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成为自己民族的一种标识。也正因为如此,它就有了与黑格尔概念中的“艺术”对自然、对描绘对象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不同的艺术形式。 在这里,我们发现的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长角苗服饰上所有的纹饰都是整齐划一的,讲究节奏对称,要表现一种动物,并不取它全部或某个神态及动态,而只取其某个局部,并加以放大重构。这样的图案很难表达个性,远远看去基本是一种格调,而且所有人的服饰也一样,只有年龄和性别上的区别,并没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色彩也一样,基本以红黄黑为主加上少量的蓝绿,当人群行走在绿郁葱葱的山里,一眼望去,像一团团艳丽的山花。我们认为,像这样的群体,他们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审美上群体都大于个体,集体的观念比个体的思想更重要。在我们考察的这片不太大的区域里,生活着许多个不同的民族,或不同民族的分支。当他们外出行动时,大多是结群而聚的,不同的服饰很容易得就将其与其他的族群区分开来,个体常常就这样被隐含在其中。 八、关注文化的动态性 在做考察时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呈动态性发展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的速度由不同。比如长角苗的服饰以及它的纹饰,以往我们谈到不同民族服饰和纹饰,总是静态的去描述,很少将其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来描述。这样的错觉也会影响我们在考察时忽视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这是我们在考察时,时时提醒自己的地方。 以长角苗的女装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前,长角苗的女装分为上装与下装,没有内衣。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流行在上装里面套上一件从市场买来的汉族衬衣。随着衬衣的出现,衣服的领子发生了变化,由交叉领变成了对襟的领子。裙子没有发生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服装样式没有变化,但是随着制作材料发生变化,女子服装的细节出现很多新鲜的因素。这个时候布票出现,长角苗人开始使用棉布与棉线。女子服装材料渐渐由麻布改为棉麻布以及棉布。此时,棉线也进入了长角苗人的生活空间,棉线的使用带来两个方面的改进,一个是传统的麻布得以改进,经线用麻,纬线用棉,这样织出的麻布穿着舒适,质地也比以前精细,被称之为棉麻布;第二是随着彩色棉线的出现,使绣花嫁衣的色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彩色棉线比染过的麻线细得多,更容易绣花,嫁衣上面的绣片增多,面积增大,常用颜色也从蓝白两色,变为白、黑、红、黄、蓝五色,开始出现艳丽的彩色绣花。而三色蜡染是这个民族比较普遍的制作工艺。70年代后期,长角苗人已经很少进行彩色蜡染了,现在彩色蜡染在长角苗人的生活和服饰制作中基本上消失。他们认为,蓝白蜡染色彩明亮,而彩色蜡染中的红、黄、蓝三色结合很黯淡。 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长角苗的生活区域里建起了生态博物馆,长角苗女性将自己传统服饰变为表演的一部分,以迎合游客的喜好。例如按传统,未婚姑娘的头饰的后面只需戴一朵花,但是现在为了表演时更加好看,头饰的后变成了戴3朵花。以前绣花腰帕是挂在腰上的章围上的,但是现在有的表演队的姑娘为了漂亮就将手帕挂在了大头饰的两侧,还有一些经常出去演出的妇女的绣花衣服上钉上了金光闪闪的塑料片,这些表演队的姑娘以及媳妇,是陇戛寨时尚的领军人物,服饰首先在她们身上起变化,然后影响到其它非表演队的姑娘们。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长角苗人不仅在服装的搭配、式样、色彩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而且在纹饰图案上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寻找其变化的规律,我们还会发现,反映其宗教信仰的那一部分不易变化,最容易变化的是色彩或与宗教无关的审美部分。因此,相比较而言,服装的搭配、式样、色彩等方面与宗教及民族的表示关系较小,所以变化相对较多和较活跃。但这是在生态博物馆建立以前,生态博物馆建立以后,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激烈冲击,不仅是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开 始出现了民族工艺市场,服装和刺绣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也为了降低成本,而且受过学校教育的新的一代人,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的淡化,另一方面也不再需要通过纹饰去记录历史,许多纹饰图案也开始发生变化。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在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到文化的变化,还要注意到其变化的规律及背后的动因。 九、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对长角苗人的艺术很难更加深入地分析下去,以上叙述的只是有关笔者在考察中的一些思考,有关长角苗人的艺术研究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我们的考察报告《陇戛寨人的文化变迁——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 通过以上的描述使我们看到,艺术和文化是一个整体,只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各种专业的高度分化,而且文字以及各种传播文化的媒介和工具的出现,使艺术开始变成一种审美,一种脱离了生活的高雅享受。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让我们恢复了我们对于艺术的整体认识,恢复了艺术在文化中的位置。在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保护名录中,艺术的种类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如何理解人类的艺术,尤其是如何理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民间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