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庆富教授的指导下,阮宝娣在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于2007年5月通过答辩。自2004年底至2006年11月,阮宝娣先后5次到羌族地区进行羌族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调查重点是羌族的释比文化。下面介绍的是有关调查的收获和体会。 一、田野工作过程1、第一次田野调查(2005年5月1日—10日) 2005年5月1日至10日,第一次实地考察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绵虒乡的羌锋村、雁门乡的萝卜寨等地,主要任务是实地观察羌族民间信仰的现状,了解羌族释比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拍摄了村寨的一些照片,还拍摄了农民家里的装饰、摆设、神龛等的照片。此外,还与县政府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交谈,请他们介绍了一些羌族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等多方面的情况。虽然这次实地考察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对释比文化等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2、第二次田野调查(2005年9月初—11月4日) 调查地点是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调查重点是羌族释比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现状。主要采用口述历史资料搜集的方法,与当地的9位释比进行了访谈。将访谈的全部内容录了音,并作了近10万字文字记录。由于调查录音资料太多,回到北京后又将其他录音内容进行整理记录成约40万字的文字资料。调查时,拍摄了500多幅照片,还拍摄了一段祭山会仪式的录象资料。 3、第三次田野调查(2006年6月——2006年8月) 这次调查的时间比较长,对释比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如下:第一,调查民间信仰仪式。在龙溪乡举办了大还愿仪式,从仪式的准备阶段开始,全程进行了摄像、摄影、录音等,另外当地电视台也协助我们拍摄了仪式程序的录像资料。在绵虒乡举办了还家愿仪式,全程拍摄了仪式过程。调查中,共拍摄录像资料16盘,照片资料2000余幅。第二,调查释比唱经。对绵虒乡的王治升演唱的释比唱经中的上坛经典、中坛经典等,并请他本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成汉语,全过程都有录音资料。第三,调查释比图经《刷勒日》。现存的羌族的释比图经极少,能够解读图经内容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两种版本的《刷勒日》,拍摄了这两种版本的《刷勒日》照片和录像资料。第四,调查释比法术活动内容,如占卜、驱鬼、治病等,拍摄了大量照片、录像资料。第五,对释比的服饰、法器等进行了调查和拍摄。第六,调查了羌族的民俗、民间传说等。 此次调查获得了录音资料、录像、照片、文字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录音资料约50小时,录像资料22盘,照片资料4063幅,民间传说、民俗等资料近150万字。另外,还搜集了相当数量的释比各种仪式所使用的用品等。 4、第四次田野调查(2006年10月20日——2006年10月29日) 这次走访了释比余明海、龙国治、肖永庆、王治升等人,就释比图经《刷勒日》、释比占卜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调查。遗憾的是,这些释比都不能完整地解读释比图经《刷勒日》的内容,只有龙国治、肖永庆能解读出几幅图经的内容。释比占卜中有代表性的扯索卦,目前仅有肖永庆一人会做。调查中拍摄了扯索卦的录像、照片等资料,并将调查内容都进行了录音,这是本次调查最大收获。 5、第五次田野调查(2006年11月) 2006年11月11日,现年94岁高龄的释比余名海溘然长逝,当地要为他举办羌族传统的葬礼仪式,阮宝娣应余名海家人的邀请赴川参加葬礼,并拍摄了葬礼全过程的录像、照片资料等。 二、羌族释比文化概况释比文化源于羌族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体现在信仰观念、祭祀仪式、禳解仪式、崇拜活动中,主要包括神鬼观念、各种仪式程序及文化内涵、释比唱经、释比图经、法器、占卜、释比传承等。 1、释比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祭司的一种称呼,又称“许”、“比”或“诗卓”,汉语称为“端公”。羌族民间信仰仪式和崇拜活动较多,无论是大型的集体祭祀仪式、小型的家庭祭祀仪式、丧葬仪式、婚礼仪式,还是驱除邪魔、治病、占卜等,释比都充当着崇拜仪式及活动的祭司角色。释比传承,学习者必须通过拜师仪式,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观摩、实践后,掌握了释比唱经的全部内容及与唱经配合使用的羊皮鼓的演奏技巧、羊皮鼓舞的跳法等,熟悉各种信仰仪式的程式和内容,掌握各种法事活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精通占卜、咒语等,最后通过解卦仪式,才能成为正式的释比。 2、信仰观念 在羌族释比的心中,已知的和可知的世界被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天上,羌语称“目比亚”,是众神灵的所在地;人间,是民众生存生活的所在;地下,羌语是“尔莱迈茨尔迈茨”,是人死后要去的地方,是十八地狱的地方,是鬼的居所。这种观念在羌族民众心中也普遍存在。 羌族崇拜和信仰的神灵繁多,所有的仪式都要从天神开始。此外,还有地神、山神、地盘神、柜房神以及角角神、四角神、男祖先神、女祖先神、男保护神、女保护神、门神等。 羌族信仰的诸多神灵都没有明确的形象,除火神是以火塘上放锅灶的铁三角架子作为象征外,其他神灵或是以白石作为象征,或是在神灵所在的地方设置神位作为象征,或是在神龛上设置神位作为神灵的象征。 3、仪式 自古以来,祭祀、驱疫解厄、占卜问事等一系列仪礼和民族习俗在羌族地区普遍存在。信仰仪式和崇拜活动名目繁多,祭山会和还家愿是释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两种重要祭祀仪式,都由释比主持。 4、释比唱经 到目前为止的绝大多数羌族民间信仰调查和研究资料中,都将羌族释比唱经分为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不同释比唱经所应用的信仰仪式或法事活动的性质来区分的,即用于神事的唱经为上坛经,用于人事的唱经为中坛经,用于禳灾驱邪的唱经为下坛经。 然而,在我对羌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释比们则是根据具体的信仰仪式或法事活动,将释比唱经分为祭山会、还家愿等向神灵许愿或还愿的神事仪式所唱诵的释比唱经,打太平保护、招财、葬礼等向神灵祈求生活顺遂的人事仪式所唱诵的释比唱经,送鬼、驱邪、招魂等请神灵和祖师协助驱赶鬼怪、招魂超度的法事活动所唱诵的释比唱经等。 5、释比的服饰和法器 释比的服饰和使用的法器都包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等都是重要的法器。猴皮帽是羌族释比祈神、做法、还愿时都要戴的,非常神圣,尚未出师的学徒释比不准戴。传说由于金丝猴救过古代羌族释比祖师的命,所以就被看作释比的祖师神。羊皮鼓被广泛用在祭祀和驱鬼等宗教活动中,在不同的祭祀场合,击鼓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 此外,重要法器还有猴头骨、法刀、法袋、兽骨、法铃、法冠、响盘、法印、神杖、符板、索卦、鸡嘴卦等。 6、释比图经 释比图经被称为《刷勒日》,或《六十甲子书》、《铁板算》等,是羌族释比用于唱经、占卜等的一种图画经典。释比图经,以麻布上沾一层白纸作为画底,用彩色颜料绘画,画卷为折叠式两面绘图。据初步调查得知,释比在做法事时,能够依据图画的提示,看图唱诵相应的释比唱经,图经的内容有祭祀、大葬、婚配、幸运、箭位、蛇神、驱邪、生肖、属相等,反映了羌族游牧、狩猎、农耕、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羌族地区的释比都不能够“看图唱经”了,只有个别释比能理解图画中关于“占卜”的图画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