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田野研究 >

[阮宝娣祁庆富]关于羌族释比文化实地调查的收获和体会(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阮宝娣 祁庆富 参加讨论

    

六、记录、资料整理


    1、口述历史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释比口述历史资料、羌族释比文化等资料的整理、分类和论文初稿的撰写。第一步,忠实记录原始资料。在田野调查中,对10位释比进行了口述历史的调查,并录制了约50小时的调查录音资料,刻录成光盘;整理出40万字内容。我将调查中录制的所有口述历史、羌族释比文化等内容,完全按照录音进行文本记录,共记录了近40万字的文本。第二步,照片资料的分类。将调查中拍摄的照片资料,按照所反映的内容,并配合文本资料的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步,分析研究。对释比口述历史文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理清羌族释比文化的内容、释比文化传承状况、释比的生存状况、释比文化的现实状况等脉络。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进行研究。
    2、祭祀仪式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祭祀仪式调查中,采用录像资料、照片资料、录音资料三种记录方式,记录了祭山会、还家愿两种仪式的全过程、唱经、通明内容等,并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本形式。
    3、释比唱经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释比唱经是用羌语唱诵的,在调查中,采用录音的方式,将所有释比唱经录制成录音资料,然后请释比按照本人的理解翻译汉语。并在后续的工作中,根据唱经录音内容,进行国际音标的记音。释比唱经的录音和翻译工作,在田野调查过程就已经完成,国际音标记音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是在田野调查结束后逐步完成的。
    4、释比图经《刷勒日》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记录采用录像资料、照片资料的方式,记录了目前发现的两种《刷勒日》。由于目前健在的释比,已经基本上无法解读《刷勒日》的意义,仅有三位释比尚能大致说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意义,因此将这部分解读的内容进行了录音,并整理成了文本资料,作为后续研究和解读的参考。
    5、释比法器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用照片资料的方式,先将释比的法器记录下来,然后对法器的材质、尺寸等进行记录,再用录音的方式将释比对法器的说明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文本资料。
    6、释比占卜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用录音方式,记录释比对占卜种类、方法、作用等的解释和说明;用照片资料和录像资料的方式,记录释比占卜的过程、细节等;并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本资料,照片和录像资料分类整理。
    7、丧葬仪式资料的记录和整理。
    参加了释比余明海的丧葬仪式,拍摄了全过程的录像、照片资料,同时用录音的方式将丧葬仪式中的丧葬歌、对歌等的录音资料。
    

七、几点体会


    1、羌族释比文化是民间信仰文化遗产的一个个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关注民间信仰,调查民间信仰。
    羌族释比文化源于羌族民间信仰,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释比唱经是释比文化的核心内容,唱经中既有民族哲学思想、民族创世史诗、民族英雄史诗等内容,又有民俗文化、音乐、天文地理知识等。民间仪式、崇拜活动、法术、咒语等也都包含民族风俗、舞蹈、传统医药知识等内容。由于羌族历史上没有创制自己的文字,释比文化由羌族释比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口口相传,释比文化的内涵都保存在人的大脑里,会随着释比的离世失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关注民间信仰,调查民间信仰中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内容。
    2、阐释人类学“深描”论。“深描”的前提是“深入调查”。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Geertz ,Cliffod)在他的名著《文化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8]一书中指出,特别强调“深描说”。深描的前提是深入细致调查。在羌族地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获取了大量释比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理清释比文化的脉络,才能够进行释比文化的“深描”,分析构成宗教象征符号所表现的意义系统,将这些系统与社会结构和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
    3、“深入”必须“身入”、“心入”(体验)。
    在羌族地区进行了多次释比文化田野调查比较成功的关键是做到了“心入”。要想获得“深入”的田野调查资料,仅仅“身入”是远远不够的,至关重要的是“心入”。换句话说,不但要亲自进入调查地区,与当地人居住在一起,更要想法设法融入调查者的生活,与被调查对象融洽相处,用心理解和体会调查对象的文化。
    4、真实性原则:客观立场,主位关注。
    在田野调查中,坚持真实性原则,从个案调查入手,客观地观察、记录所调查的文化内容,并随着调查的深入,由点到面,扩大调查的范围,获得真实的、有价值的资料。同时,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5、建立信任感:调查对象的“认同”。
    获得调查者的信任,是调查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一般来说,调查对象都相当敏感,调查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调查对象借以判断和认识调查者的依据。调查之初,应该从一些轻松的家常话题、日常琐事等入手,与被调查释比有了适当的交流,互相之间的陌生感减少,在气氛愉快的情况下,逐渐进入主题。对被调查者所说的内容,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并认真记录,不提质疑性问题。调查进行中,适当关心被调人的生活情况,说话有亲切感,逐渐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感。
    6、口述史:传承人是重点。
    口述史学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是以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保存和研究口头资料,是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具象化和方法化,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口述历史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它力图通过回忆来获得关于过去事件的丰富证据,从而记述回忆者自己的历史。
    羌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释比文化的内容都保存在传承人——释比的记忆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世代传承。采用口述史学的方法,将释比们记忆中关于释比文化的资料搜集起来,才能重新构建羌族释比文化的内容和历史发展脉络。释比作为传承人,是口述史调查的重点。
    7、传承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口头的,却与“物质”,即传承物息息相关,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就有清晰地体现。与物质遗产、遗址、遗迹、文物、典籍等相对应的无形遗传、口头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那些以民间文学、民间文艺、民俗文艺、传统的表演艺术、民间科技、民间技艺、民间知识、民间工艺等为内容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都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中,还要重视相关实物的搜集和调查。
    (选自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1] 清朝嘉庆10年(1805年)刊印,清同治(1862-1874)时曾做了增补。后由汶川县史志办罗晓林等校注,汶川县史志办于2004年1月作为内部资料出版发行。
    [2]祝世德在民国三十三年修成,后由汶川县史志办罗晓林校注,1997年10月作为内部资料由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
    [3] 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出版。
    [4] 商务出版社,1936年11月出版。
    [5]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出版。
    [6] 原载于《边疆研究论丛》1941年本,后收入李绍明、程贤敏编《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7] 吕大吉、和志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8]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