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范例一 科学委员会「都会型民间庙会剧场表演环境调查研究--以台北地区为例」。 宗教信仰对许多人而言是精神的慰藉,心灵的寄托。尽管生活已经走向现代化,台湾的民间祭祀风气依旧鼎盛,善男信女众多,大小庙宇遍布。为了酬谢神明,人们透过祭祀仪式和捐献表达心意,其中被认为最隆重、热闹的献仪就是「献戏」。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因而成了今天传统戏曲赖以维系的温床。 至今,台北地区还有许多庙宇有戏台建筑,许多地方维持好戏连台半个月以上的传统,而以排列椅子收取低廉租金的「椅子出租」行为,更是庙会剧场的一大特色。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像台北地区这样的「都会型」生活空间,某些庙会的演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关键不在于戏台的有无,主要在于活动有无规划,当地有无看戏传统两项因素。 这个计划即以资源调查,了解现象为目的,从庙会剧场「观众学」谈资源整合与小区剧场环境的再造工程。 (一)调查工作的设计和执行 执行步骤: 步骤一 重点:固定戏台之采访纪录及空地的了解。 说明:庙会戏台分两种:1.固定戏台。2.临时戏台(又分「庙前空地」和「另觅空地」两种)。 程序:1.向地方政府社会局民政课索取寺庙登记名录。 2.找出有戏台的庙宇。 3.对于戏台作照片纪录。 4.整理戏台的「位置」、「建筑年代」、「尺寸大小(台面、高度)」、「使用情形(用途、频率)」。 步骤二 重点:针对有表演酬神活动的庙宇,了解演出项目内容。并归纳出目前传统戏曲演出活动仍兴盛的据点。 说明:庙会酬神主要的表演活动,除了传统戏曲,还包括播放电影、康乐队和影星联欢等,也有少数经规画的文化活动。而在传统戏曲的演出中,剧种亦不只限于歌仔戏。 程序:1.对仍有演戏活动的庙宇负责人,就酬神表演活动的内容和数量进行采访。 2.过滤活动仍兴盛的庙宇,掌握其分布情形。 步骤三 重点:针对目前传统戏曲演出活动仍兴盛的据点,观察其整体观剧环境与小区属性的关系。 说明:小区有无看戏传统,与发展历史,地域条件,居民职业和生活习惯甚至族群组合都有很大的关系。而戏曲表演时,周遭的活动情形,观众的成分和看戏时的态度都是构成戏剧活动面相的重要因素。 程序:1. 针对戏曲演出活动仍兴盛的庙宇,了解其所以维系活动的条件。 2.观众记录庙会剧场演戏时的周遭活动,观众的成分、态度和行为。 步骤四 综合调查所得,进行分析,写成报告。 遭遇的困难: (1)庙方及从业者拒绝受访。(2)文献资料缺乏。(3)采访据点数量众多。 (二)一个内部观点的提出 笔者选择突出这个研究计划调查所得的两大主轴:「表演区」的「戏台」,和「观赏区」的「椅子出租」,探讨当今台湾「都会型」庙会剧场环境资源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完成〈酬神的与戏剧的:新世纪初台北地区庙会剧场的戏台和椅子出租〉一文。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戏台调查所得的数据和现象,并提出现象的解释。 台北地区寺庙固定戏台察访所得有六十五座,寺庙固定戏台的使用率一般偏低,一年之中只在神明生日的前后两天使用者占大多数。戏台周遭环境普遍不佳,不适合看戏。而且,除了一座水泥台子,其它设备皆付诸阙如。有些寺庙甚至认为固定戏台不方便使用,有酬神演戏需求时,会在固定戏台旁搭起临时戏棚因应。把戏台用来做为小区聚会的发言台、乐台、仓库,甚至咖啡座、钓鱼台等从戏剧角度看来「匪夷所思」的现象,对于宗教信仰而言,却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因为戏台的本体,即具备「酬神」的表征意义,它的使用率及实际用途不管是否和酬神演戏脱节,都不影响它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说明庙会剧场中「椅子出租」地点的调查数据和现象,并提出现象的解释。 这个行业始于民国五十年代歌仔戏刚出外台之际。当时庙会演戏活动热烈,看戏的人很多,有些本身爱看戏,脑筋又动得快的人,便从中发现生财之道。过去排椅子的地点多不胜数,随着庙会演戏日益没落而缩减。约1995年时,台北市大同、士林、万华和中山等区还有不少据点,调查之时的2000年,台北市除大同区较多外,其余行政区多只剩零星一、二处;加上台北县三重市所见,共三十四处。「椅子出租」是庙会剧场中民间自发性的戏剧观赏机制。它代表了三个条件的汇集:剧团有好的表演(产品),观众有看戏的爱好(消费),椅子业者才提供「椅子出租」的服务(配套产品),缺一不足以形成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