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稿(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 毛晓平 参加讨论

    鬼神传说:人心的机微
    在探索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民间的鬼神观是周作人所关注并感兴趣的。中国民俗中有着鬼神的传说与戒规,对此周作人取的是一种“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愉悦的态度,并从中探讨中国人的鬼神信仰。他说:“我不知道人有没有灵魂,而且恐怕以后也不会知道,但我对于希冀死后生活之心情觉得很能了解。”[20]并说:“鬼确实是极有趣味也极有意义的东西。”[21]在他的作品中谈鬼故事的文章不是很多,多引自前人的笔记,但都颇有趣味,且富有哲理,由此看出鬼中的人事,得出民众对于鬼神的心态。比如《文艺上的异物》中有关僵尸的描述,既有凶残的——新死的人作怪,把人弄死的僵尸,也有富有人情味的——带有恋爱传说的僵尸。说到《聊斋志异》中的《尸变》:“我读这篇虽然已在二十多年前,那时恐怖的心情还未忘记。”举明器里人面兽身的守坟异物,认为这虽是虚假的,但作为艺术却有其价值,“文艺上的异物思想也正是如此。”
    在《回丧与买水》中详细地描述了绍兴丧事中“回丧”与“买水”以防鬼魂附身的传说。“回丧”是在办丧事时在门外焚谷壳,送葬者跨烟而过,然后各返回家,其用意在于防鬼魂附身。“买水”则是人死将敛时,孝子穿死者的衣服,张黄伞,奏鼓乐到水边,投铜钱铁钉各一,汲水回来后浴尸,以求辟邪。这是一个流传颇久远的习俗,从古至今都在延续。在这种民间的传说中既有恐怖也有趣味,也许正因为恐怖才使人产生兴趣。同时在这种流传着的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出野蛮思想怎样根深蒂固地隐伏在现代生活里。”而在《花煞》中讲述的则是人如何与鬼周旋,“煞”是死人自己,“其状如家鸡”,“花煞”则单是一种喜欢在结婚时作弄人的凶鬼,躲于花轿中以捉弄人,因此新娘必全身穿红,熏透芸香才可防御。
    周作人认为鬼的事其实都是人间事 ,在口口相传中,包含了民间对善恶的看法。既有对恶的惩办,也有对善的赞美,对此周作人认为“我们喜欢知道鬼的情状与生活,从文献从风俗上各方面去搜求,为的可以了解一点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鬼里边的人。”[22]而“所谓鬼里边的人,即是使这些鬼神,以及事鬼神之仪物,神仙之说,地狱轮回之说等等所由生的人心是也。”[23]在《刘青园常谈》中谈到中国人对鬼神的态度,“中国人虽说是历来受儒家的熏陶,可是实在不能达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一面固然还是‘未知生’,一面对于所谓腊月二十八的问题却又很关心,于是就参照了眼前的君主专制制度建设起一个冥司来,以寄托其一切的希望与喜惧。”[24]在《关于祭神迎会》(《药堂杂文》)中认为中国人对于鬼神的信仰是“敬鬼神而远之,至少亦敬而不亲”,“礼有余而情不足”,这点不同于日本人,“日本宗教,求与神接近,以至灵气凭降,神人交融。”“日本国民富于宗教心,祭祀正是宗教仪式,而中国人是人间主义者,以为神亦是为人生而存在者,此二者之间正有不易渡越的壕堑。”这也正是儒家思想对国民性的影响。
    周作人对于鬼的传说既不信之,又爱听之:“关于鬼的故事我平常很想知道。……大约实在只是好奇罢了。”但是“自悔少不弄道学,此路已是不通,只好发挥一点考据癖,从古今人的纪录里去寻找材料,或者能够间接的窥见百一亦未可知。”[25]于是他关心鬼的生长状况(《鬼的生长》),鬼的形状、生存方式(《说鬼》),探讨鬼与人的关系(《读鬼神论》)。《鬼的生长》实际上探讨的是人死后的情状,其实也是人世间的生存与信仰问题:“我不信鬼,而喜欢知道鬼的事情,……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因为“我们听人说鬼实即等于听其谈心矣。”人对鬼的信仰实在是对于死后的一种追问:“以生前的感觉推想死后的况味,正亦人情之常,出于自然者也,”是“人对于最大的悲哀与恐怖之无可奈何的慰藉。”
    《说鬼》应该是周作人所选的鬼的故事中较为恐怖的鬼文章,钩引古人笔记中记述的鬼的行踪,及僵尸、虎伥、新鬼、旧鬼、善鬼、恶鬼的行为。其中僵尸的吸人脑髓,虎伥的人变虎而吃人,都有着恐怖氛围,“中国关于鬼怪的故事中僵尸固然最是凶残,虎伥却最是阴惨,都很值得注意。”而鬼的长短说也颇恐怖奇妙:善鬼二尺长,修善则与人相等,而淫厉则“渐短渐灭,至有仅存二眼旋转地上者。”周作人说:“两只眼睛在地上旋转,这可以说是谈鬼的杰作。”对于“鬼”的考证实在也是对人事的一种关切。鬼的生长情状关系着人对于鬼事的认识,亦有亦无中体现出民间善与恶的因果性,虽恐怖又有趣。“我们喜欢知道鬼的情状与生活,从文献从风俗上各方面去搜求,为的可以了解一点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鬼里边的人。反过来说,则人间的鬼怪伎俩也值得注意,为的可以认识人里边的鬼吧。”了解鬼的故事不仅是知道故事,于民风民俗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于鬼的故事中看到人间事。
    周作人在《瓜豆集·谈鬼论》中说他喜欢听人谈鬼,虽喜“终日街头听谈鬼,”但于鬼又不大有什么情分,没情分却有兴趣,这兴趣是对于鬼的故事两种不同的爱好,一是文艺的,二是历史的。文艺的要求“文章要写得好,简洁而有力。”周作人认为中国的志怪小说要比传奇写得好,《聊斋》的长篇不如《阅微草堂笔记》的小文,最可称道的是《酉阳杂俎》所写“亦均有意趣。”所谓的有意趣则是他所赞扬的简洁而有力。而历史的“即是民俗学上的兴味。”而民俗上的事“需要专门的整理,我们外行人随喜涉猎,略就小事项少材料加以参证,少见异同,亦是有意思的事。”对于罗两峰的《鬼趣图》认为不过是普通的文人画,“其鬼味与谐趣盖犹不及吾乡的大戏与目连戏,”而“倘若说此是目击者的描写,则鬼世界之繁华不及人间多多矣。” “所以说到底时,最善谈鬼的须是不信鬼的人,而一般关于鬼的信仰与记述,乃只是民俗志的材料罢了。”[26]
    此后的《读鬼神论》,读出的是古人对鬼神的看法,“鬼神生于人心,”“不可斥以为无,亦不可执以为有。”结果是“敬鬼神而远之。”这与周作人的观点颇为相合:“我颇觉得喜欢,”“因为与我的意思有点相合。”周作人认为中国人对于鬼神的畏超过了爱,“由爱而生的鬼神,也即是古人所谓不死其亲的意,极富于人情”;爱不胜畏“盖眷属虽亲,鬼则可恐,乡间诗礼之家丧出犹不忘碎碗,回丧则越火烟而过,皆是对于死者的恐怖之表示。”这些也反映出鬼生于人心:“鬼神原是与苍生有密切关系的,……我们敬鬼神而远之,对于鬼神的问题却当加意考察,因其中盖有人心的机微存在也。”
    由此可以看出,周作人对鬼神故事的看法一是认为鬼神故事中保持了民间的俗信,由此表达出人的鬼神观;二是认为鬼神故事中带有趣味性,正是这两点构成了他的鬼神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