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科研手段落后,信息流通慢 有的学者指出,在科研手段方面,中国民族学界研究人员与国外同行比较起来,不可同日而语。计算机虽然在中青年中使用较普遍,但仍有不少人无力购置,至今还在用“爬格子”的原始方式。国外民族学家到中国进行田野考察,一般都配有摄像机,而在我国,除了影视人类学工作者之外,一般的民族学考察都无条件拥有摄像机。在文献信息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国外,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民族学文献目录、民族志基本资料、各地民族研究机构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库。要找某一方面资料,既费时又费力。 二、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化”与“国际化” 一百多年来,民族学在西方形成众多的学派,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其中一些主要流派都先后传入中国。中国的民族学要在中国生根,为中国人服务,就有一个中国化或本土化问题。这在50年代前老一辈的民族学家中便已提出来,但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族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民族学“中国化”或“本土化”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理论体系。 (一)关于重新强调民族学、人类学必须“中国化”问题 民族学、人类学自本世纪初传入中国后,老一辈的中国民族学家便开始了民族学中国化的实践。时至今日,为什么还要重新强调“中国化”或“本土化”? 首先,民族学研究提倡“中国化”,其中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全盘西化”。一些学者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外国民族学通过多渠道被引了进来,这当然是正确的、必要的。中外无疑存在着一个交汇问题。但是,由于只引进,不作客观的评论,使不少人对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真伪难辨,曲直难分,使一些中青年学者产生盲目崇拜西方学术的倾向。 其次,研究对象不同,是民族学研究必须“中国化”的重要原因。一些学者指出,西方民族学理论、方法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原始氏族部落或后进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多是无文字的民族,其社会相对封闭,对外交往不多。社会分化不大,人们生活较为单纯,文化单一。国外有人称这种社会为“简单社会”。而在中国56个民族中,与西方民族学家所研究的原始民族大不相同:一是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并有用自己的文字或他民族的文字写成的历史文献资料。二是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在50年代前仍处于原始状态之外,大多数民族都早已进入阶级社会,社会分化较严重。三是汉族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两层,一层是知识分子创造、由统治阶级提倡的教化文化;另一层是现实生活中的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四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历史上存在的较为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五是中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语言、风俗都有其特色。因此,运用在殖民地原始氏部落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的民族和文化,必然是不相适应的。 第三,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研究目的不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民族学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解释、认识事物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另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目的不同,也同样会对同一文化现象作出不同的结论。 第四,世界上没有一种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一些学者指出,在西方学术界,一百多年来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每一个学派都以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各种研究。从理论和方法来看,各学派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每一个人看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而每一个角度和目的都有它的道理。人类社会也需要人类学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与研究,不同学派正是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没有哪一种学派能全部取代其他学派,每一个学派的研究都有其价值。 总的说来,民族学之所以要“中国化”,是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关于民族学中国化的途径问题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如何“中国化”?也是与会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运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便是“中国化”或“本土化”。有的人则不同意这一意见,仅仅是资料不同而理论和方法相同不能说是“中国化”或“本土化”,重要的是理论和方法的“中国化”,如中国民族识别所依据理论和方法,便是苏联民族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如果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学工作者根据中国的实际,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识别的原则和方法,这可说是真正的“中国化”的民族学理论和方法。 不少学者认为,对于西方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正确的态度仍然是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经过鉴别,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同时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要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民族学中国化的途径,主要是创新,即修改、创立适合研究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新的理论与方法。而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综合。首先必须综合西方各学派之长。只有充分了解各学派、各学科的优缺点,综合、吸收各学派的长处,加以综合和改造,才有可能推陈出新,修改或创立的新理论与方法才能比西方各学派的理论与方法更科学、更具有普遍性,更适合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中国民族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关于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 民族学研究中国化与国际化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国际化”不是“西方化”的同义词,主要是指相互交流和了解,相互吸收和借鉴。 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民族学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像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那样,认为我国一切都比西方好,而西方国家则都是反动、腐朽、没落的,西方民族学完全是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应通通予以排斥;另一种却是恰恰相反,认为中国民族学不行,而西方民族学一切都好,从而不考虑中国国情,对西方民族学统统照搬。当然,这两种倾向都各自走到一个极端。有的学者则认为,国际化不能只限于交流和了解,而要研究国际性的问题,应从中国人的角度研究国际性问题。做学问不应仅限于“中国”的眼光,而更重要的是应具备“国际”眼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