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通过介绍日本近年出版的两本民俗学概论,分析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并与中国的相关著作相比较,以了解中日民俗学研究的一些异同。 【关键词】日本民俗学;概论;常民;民众 概论是对一个学科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一般性论述。它代表一个学科最为成熟的、被公认和接受的观点。从这个意义来说、一门学科能否“概论化”以及“概论化”的程度,取决于它的理论、方法的成熟度。由于复杂的原因。和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相比,民俗学在“概论化”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畅,即使是在民俗学发达的日本,福田亚细男和宫田登在《口本民俗学概论》中说,把民俗学“充分体系化,并用平易的语言概论化,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工作”。 日本的民俗学研究可追溯到明治时代,后经柳田国男、南方熊楠、折口信夫等的提倡与推动,奠定了独立的学科体系,获得了学术殿堂的“市民权”。在日本,很多大学有民俗学的研究机构和课程,也有各种专业的学会。日本民俗学的概论入门书中有柳田国男的《乡土生活研究法》、柳田国男、关敬吾编写的《日本民俗学入门》、关敬吾等的《民俗学》以及和歌森太郎的《日本民俗学》。这些著作大多出版于战前和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已经不能反映日本民俗学的近况。1980年以后,福田亚细男、宫田登编的《日本民俗学概论》和佐野贤治、谷口贡、中入睦子、古家信平编的《现代民俗学入门》相继出版,透过这两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日本民俗学的一些新的发展,本文旨在对这两本著作中一些论点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中国出版的几本民俗学概论,就几个问题对比中日民俗学的异同,求教于方家。 一、两本日本民俗学概论 (一)《日本民俗学概论》福田亚细男、宫田登编 吉川弘文馆出版 这部书是作为大学民俗学的入门教材而编写的。初版于1983年11月,最新版本是2002年4月的第17版。关于这部书的特点,作者在序言中说: “1960年以后的日本民俗学随着民俗调查地域的变化,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与柳田国男创始时期的民俗学相比,已经有相当的变化。虽然日本民俗学的原点并不会轻易改变,但是有必要把修正的部分和新的发展融合到整个体系中来。”[1] 从上述的解说可以看出这部书是想将1960年以来日本民俗学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地吸收并反映出来。众所周知,日本传统的民俗学一直以村落为研究对象,但战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人口急剧减少。日本民俗学开始展开都市民俗学的研究。这本教材在继承村落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新时代都市民俗学研究的课题。具体内容从以下目录可以大略看出: 1、空间的民俗:家和住宅,家族生活,亲属与宗族,村落的构成,耕地与生产经济的民俗,山地与海域生产活动 2、时间的民俗:正月与盂兰盆节,农耕仪礼,生育仪礼,性与年龄的秩序,婚姻仪礼,丧葬仪礼,墓葬与祭祖 3、心意的民俗:禁忌与祈愿,氏神与氏子,神的示现与艺能,巫术与预兆,灵魂附体,寺院与佛,神话传说 4、专论:人口流失与民俗的变化,都市民俗,冲绳的民俗,民俗的调查与记录,民俗学研究法 前三章,大体上囊括了传统民俗学的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联想起柳田国男在《乡土生活研究法》中提示的民俗研究的三大组成部分。其具体的分类如下: 有形文化:住居,服装,食物,生活资料的获取,交通,劳动,村落,组合,家庭,亲属,婚姻,出产,灾变,丧事,年节活动,祭神,占卜,诅咒,舞蹈,竞技,儿童游戏,玩具。 语言艺术:语言创造,新句式,谚语,谜语,唱词,儿童语言,歌谣,说唱,故事,传说 心意现象:知识,生活艺术,生活目的 这些科目所涉及的村落社会的物质形态,组织形式,社会构造,婚丧嫁娶的仪式,年节活动,民间传说,民间信仰,亲族关系等方面,和概论的前三章对比来看内容基本重合。虽然编排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可以说前三章是对日本过去民俗学研究成果的总结。 而书中最引起我们兴趣的是书中的“专论”中“人口流失与民俗的变化”、“都市民俗”、“民俗研究的课题”的部分。其中“人口流失与民俗变化”一节讨论了日本近二三十年民俗变化的原因和表现。具体内容如下: 1.民俗学研究方向的转移 1960年以后,日本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表现在(1)生产技术的变革导致一些生产民俗的消失或变化,同时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影响到民俗的形态。(2)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导致生活方式的变化,如电视的普及使原来的一家人团坐一起听老人讲述传说故事的情形大大减少。(3)政治权力对民俗的统制和利用等。 在广大农村,由于产业构造的变化,农民举家离村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村人口的锐减,导致农村共同体的萎缩和崩溃,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或简化程序,或干脆中止。年轻人的流失也使得消防组这样的组织无法组成,村落的自立也受到威胁。在城市化的社会,不仅生产生活方面的民俗发生变化,人们的信仰生活也随着个人主义的抬头而趋于衰微。即使存在一些民俗宗教礼仪,但也都趋于形式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