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 论 如果把福田亚细男和宫田登看作老一代民俗学家的代表的话,佐野贤治等可以算作是新生代。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书的架构来说,福田亚细男和宫田登比较重视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和解说,如福田亚细男和宫田登的《概论》共25章,其中21章介绍日本的民俗事象。而相比之下,佐野贤治等的《入门》放弃了对大量日本民俗事象的介绍,而别具一格地就一些重点问题作突出介绍和讨论,重点展现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课题。 在《入门》中,对理论的探讨篇幅极少,而侧重于对新领域的拓展。各地无法与之伦日本民俗学的研究经过百年以上的积累,理论体系,方法论的研究都水稻的颜色因其种位早已确立,而且大师辈出,研究成果对周边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它对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资料来源,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民众史,地方史的研究中,民俗学都有成功的介入。 然而,面对今天的社会的快速变化,日本民俗学和其鼎盛时期相,似乎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如何在解释和解决现实诸多问题方面重振学科的活力,成为日本民俗学的当务之急。这或许是《入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意识。 而反观中国,困扰中国民俗学发展的一个学科定位问题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而且没有如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乡土生活研究法》等在理论,方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也鲜有宫本常一那样的走遍日本全面搜集民俗的实践家,完备的民俗志,民俗地图等基础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有些甚至还没有起步。理论研究的薄弱,研究成果对周边学科的影响都不及日本民俗学。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民俗学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在概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问题意识上的差别。作为入门书来说,中国的著作重视理论的严整,章节构成上力图全面反映民俗学的理论和历史。而日本方面的著作则在问题意识革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上有特点。另外日本的著作中部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既是学术规范的要求,也为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门径。他们可以按图索骥,节省不少入门的时间。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释: [1]福田亚细男、宫田登《日本民俗学概论》,吉川弘文馆 2002年,第4页。 [2] 福田亚细男、宫田登《日本民俗学概论》,吉川弘文馆2002年,第231页。 [3] 转引自宫田登《日本民俗学》讲淡社学术文库270 1978年,第52页。 [4] 福田亚细男、宫田登《日本民俗学概论》,吉川弘文馆。2002年,第270―271页。 [5] 佐野贤治等《现代民俗学入门》,吉川弘文馆2002年,第4页。 [6] 佐野贤治等《现代民俗学人门》,吉川弘文馆2002年,第206页。 [7] 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本文原载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办《民俗学刊》第四辑。收入本书时在个别词句上略有修改,内容没有变化。──作者附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