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刘魁立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成中英.本体与诠释[C].北京:三联书店,2000 [3]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4] 胡愈之.论民间文学[A].妇妇杂志[J]第7卷第1号,1921.1 [5] 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 蒋祖怡.中国人民文学史[C].上海:北新书局,1950 [8] 刘锡诚.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1) [9]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0] 李亦园.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J].民族艺术,1998.3 [11] 吕微.论学科范畴与现代性价值观[J].文学评论,2001.4 [12] 毕尔纲.在文学表象的背后——民间文学本体论思考提纲[J].民间文学论坛,1988.4 [13] 徐新建.民间文化:走向复归的第三世界[J].民间文学论坛,1988.5 [14]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6(2) [15] 刘锡诚.关注民间文学学科的生存状况[J],文艺报,2001.12.8 [16] 钟敬文.口承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J].文艺研究,2002(4) (本文刊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