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羌族人口增长迅猛。到2000年“五普”时,其增长速度在各民族中位居第二。位于羌族聚居边缘区的平武羌族人口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羌族人口的兴衰、演变和发展趋势,论证了社会变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羌族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羌族;边缘区;人口;演变 中图分类号:G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42(2007)03-0014-04 平武县位于羌族聚居的边缘区,隶四川省北部绵阳市。东接广元市青川县与绵阳市的江油市,西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南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比邻,北同甘肃省文县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交界。县境面积5959平方公里,全县人口18.79万人。是内地通达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之一。平武县境内人口以汉族为多,约占总人口的64.46%,其余为藏族、羌族、回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羌族主要分布在县南豆叩区的平通、豆叩、大印、锁江、平南和徐塘6个乡镇,与北川羌族自治县相连,属于羌族聚居区的东北边缘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县羌族仅有10余人。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从1997年起,先后有3万多人逐步自愿恢复羌族的民族成分。同时,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其聚居地区相继成立了6个民族乡(镇)。 一、社会变动与平武羌族历史人口之演变 平武县的羌族溯源追至史料记载的“白草番”。《万历武功录》卷五《白草、凤村、野猪窝诸羌列传》中记载:“白草者,石泉诸羌也”①。石泉即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大部以及平武县部分地区,羌族主要聚居在县境西部与西北部的“青片、白草、四十二寨”。现今北川的白草河流域有片口、小坝、开坪、禹里诸乡,平武的羌族亦聚居于与此相邻的几个乡。 由于资料缺乏,史上平武的羌族人口数量曾经达到什么规模,其人口的各种构成如何,如何演变等已很难全面了解和描述。但从零星的材料也可推论,在今天平武羌族聚居的6个乡(镇)范围内,当时白草番诸羌人的数量不少,影响很大。 明代的史籍中,有许多关于白草番诸羌的记载,列举如下: 《明史·四川土司》载:“四年(成化四年),(阎)礼复奏:‘白草诸番拥众寇安县、石泉诸处’”②。 《明实录·宪宗实录》的记载:成化四年,镇守四川太监阎礼等二月上奏:“松、茂等卫所属白草坝等番,拥众屡寇安县辕门坝、石泉大方关等处”;三月又奏:“白草坝等处番蛮纠合各种番簇,攻劫龙州、江油等处”;十二月四川龙州宣抚司土官副使李胤实奏:“蛮贼三百余屡掠大印、旧州诸乡”。成化十一年,六月四川镇守太监梅忠等奏:“守备龙州指挥邹瑄、分守土官副使李胤实,屡被番贼入境,杀掠人畜无算”③。 又据《薛氏宗谱》记载:“成化十一年(1475年),被番杀掳大印、旧州土民,烧毁了江油县治”④。 又《石泉县志·武备志》载:“成化十四年,攻白草坝西坡、禅定数大寨,崭获无算。”“再讨平白草坝余孽,先后破灭五十二寨,贼魁皆歼,余一百五十寨,悉献马纳款。”⑤ 另《石泉县志·武功志》载:嘉靖十四年春正月“白草坝蛮屡寇坝底堡,都御史马昊檄都督何卿击败之。”《石泉县志·边防》载:嘉靖二十四年“白草蛮攻陷城堡。”“二十五年,白草坝番陷平番堡”⑥。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白草番隶李通判嘉,在府西南四百里…北抵平武县境。…上下白草凡十八寨,部曲素强,恃其险阻,往往剽夺为患。嘉靖二十五年,大征,用兵三万七千…”⑦。 今天,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羌族总人数,包括老幼亦不过3万余人,而明王朝一次出兵镇压的兵力就达三万七千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白草番人的数目不小。尽管这些史料不能说明当时平武豆叩地区白草羌人的数量规模有多大,但其活动频繁,而且“人多势众”是显而易见的。 另据《平武县志》载,到清朝初期,县内少数民族人口仍占当时龙安府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清中期以后,因政府改土归流强制汉化,大量羌人放弃本民族族称,加之民族融合引起的自然汉化,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减少。此后,随着外地汉人的迁入,至民国时期,县内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羌族聚居的6个乡镇,已无一人登记为羌族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