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来自志愿者的问题意识 志愿者精神这一名称在中国文化的脉络中是一种与利己相对立的“无私奉献”精神,那么在这样的“无私”奉献过程中,如果没有“自我”或“个体”的行动,利他行动何以可能?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是否相互排斥,或者说它们是否必须是二元的?如果施助者的主体存在,那么他或她又如何自我表达?利他行动也就是忘我或无私的吗? 为了分析并提炼第一人称的常人民族志,特意准备了与之相关的中介性概念,譬如:信任、怀疑、理解、自我、利他、沟通、调适、价值等,由现象向一般过渡,最后提出有关分析对象的意义系统。笔者称之为解释学分析。我们来看以下常人民族志的案例: 1.自我:主体表达 真要抛去五彩缤纷的北京真的很难。在是否做志愿者前的决定中,我受到了太多的压力,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当我最终做决定时,我不知是冲动,还是蓄意已久的爆发。——小溪(2005年8月23日) 我分不清谁是居民谁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就听居委会的阿姨们都在说着:咱们这里来了个实习生。昨天还在说自己的工作没有进展,但是心态也被自己调整得平和了许多。今天,一切就突然发生了质的转变(2005年9月1日)……上午去居家养老,跟易姐姐去核实老年人家里的情况。老人的反应都很迟钝,耳朵都很背。跟他们交流真是很费劲。老人还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这让我很头疼(2005年10月17日)。——深深的海洋 中期会议(16)之前的思想苦恼主要就是自己的指导方针有问题。我总是更多地关注、考虑这是课题,而不是强调自己是位志愿者,所以直到现在,除了N村的部分本地人和外地人知道我是志愿者外,医院领导同事都认为我是研究生来做课题的。因而有点被人架空或是被搁置一旁的感觉。所以说一开始就是我自己介入的身份不合理、不明确。——小竹熊(2005年12月15日) 主体的价值:就像在论坛上看到另一个志愿者所说:他们本来已做得很好,并不需要我们的帮忙。而我们更像个实习生。想插只脚进来,觉得似乎给他们添麻烦了。——小燕子(2005年7月24日) 寻找自我:在论坛上看到释然老师的一句话: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自我需要很大的工夫,希望小燕子在新在地能尽快找到自我。那个我,要在哪里体现呢?在这里,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我现在还不知道啊。——小燕子(2005年7月26日) 寻找自我:因为实在受不了刘老师(服务机构的一位公职人员——笔者注)一再地说“你不就是个志愿者么?不就是来干活的么?干什么不一样干呀!”他总是认为如果我拒绝他安排给我的工作,就不是真心来做志愿者,非要我以后一直跟着他做调查。我感觉自己被夹在了课题与刘老师之间,进退两难。——小游子(2005年10月2日) 初到田野的志愿者普遍出现了迷失自我、找不到感觉的困惑,甚至怀疑自我。这种困惑一方面来自于异文化的冲击或目标不清晰等,另一方面,人们对利他主义行动有一个思维定式,即:既然利他,就不能有自我。利他主义的集体行动往往将个体淹没在想当然的集体意识中。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包括主体的困惑在内,即便是利他,自我也是在起作用的。 2.沟通:克服误解 我很伤心地哭了起来。其他人听到我哭了,都来劝我,说谈院长可能是考虑我的安全问题。我很气愤,我说他为什么不当面跟我说清楚呢。他们说可能是你们没有沟通好,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他说一个意思,我可能是另一个意思……我跟谈院长确实在说话方式上不一样,我喜欢直来直去,但他却不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要让他这样对我。——Xieyue(2005年8月15日) 由于坑(一位艾滋病患者——笔者注)的失误曾给我带来了额外的工作,为了补偿我,他承诺要请我吃大餐……这是进一步沟通的好机会。我们边吃边聊,原本少言少语的坑,今天也和我说了一些我想是只有朋友之间才会分享的内心感受,包括他(被)感染时最初的恐惧、如何走出那段心理阴影、对当前社会压力的感慨、未来的打算等。虽然还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只言片语,却让我很是感动。我知道这些话要说给一个相识仅有两周的人听,是需要很多勇气的,这也表明他对我的信任……真的像DDM老师说得那样,劳动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小游子(2005年8月1日) 敬老院里的老人已经有两三天没有来打麻将了,就因为他们的那次争吵。原来在老人的社会里,也有争吵和妒忌。他们愿意和我说话。他们喜欢和我说话。他们渴望交流。——深深的海洋(2005年7月16日) 3.信任:克服错位 现在想静下来想一想,我忙于找事情做而忽略了同同事的交流沟通,没有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当然不愿理睬我了。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和他们亲近,可以以学上海话的机会和他们在一起聊天呀……默默地工作,少说话,这应该是得到别人信任的第一步。——小竹熊(2005年8月3日) 沟通后的理解:我了解了他们(受助方——笔者注)的需求后,便有针对性与他们进行聊天和沟通。他们也对我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现在我感觉到我和他们也在逐渐成为朋友,我把他们看成一家人。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我告诉她希望她能学会倾诉,学会如何信任他人。只有彼此真正的信任,才会建立真正的良好关系。——Hehe(2005年8月3日) 今天有幸和老人进行了一次长谈……我也很喜欢这种谈话,这让人感觉很真实。此时,在心里对自己做了肯定,通过这近半年的努力,博得了孩子们的爱戴和老人的信任。——小溪(2005年12月1日) 田野中的志愿者不甘于寂寞与孤独,努力调整、寻找自我。经验告诉他们,与受助方的沟通也是提高信任和理解的基本前提。单向的沟通或居高临下的道德权威无法做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