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罗红光]常人民族志(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04月 罗红光 参加讨论

    【注释】
    ①J.马库斯等人的实验民族志强调知识的公共性、多点民族志等,试图超越传统人类学民族志的束缚和浪漫化。“常人民族志”具备了试验民族志的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把田野经历作为实验的焦点和阐述中心所产生的文化书写形态,对道德权威下“集体表象”的批判;2.有意识地组织试验文本,尝试作者与研究对象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自我反思知识与权力关系;3.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单向解释的批判。
    ②《流动人口现2.3亿新高拿什么温暖城市候鸟》,载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815/204312859748.shtml.
    ③〔日〕今村仁司等合著、周秀静等译:《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④范可在新近关于认同的研究中也表明:“建构认同实际上就是建构‘他者’;而‘他者’的建构完全可能是对‘他者’的误读、诋毁,甚至赋予‘他者’一种子虚乌有的形象。”(详见范可:《他我之间——人类学语境里的“异”与“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⑤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37—261页。
    ⑥杜靖:《阎云翔下岬的意义在哪里——从〈礼物的流动〉到〈私人生活的变革〉》,载《创新》,2009年第4期。
    ⑦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⑧雷锋:《雷锋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3年。
    ⑨雷锋(1940—1962年)是个孤儿,后来从军,期间他经常做好事,在一次执行公务中不信殉难。后来人们将他生前的《日记》出版,题为《雷锋日记》,毛泽东也把这位大公无私的利他精神被称为“为人民服务”。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共产主义理想者的利他主义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大公无私精神,让人看不到他的日常生活。
    ⑩一方是富家少爷,另一方是在富人家做事的丫鬟,他们之间相爱了。一方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由的博爱,另一方则是在父母的权威呵护下,义务和角色分明的仁爱。
    (11)在二次分配系统中运筹和消耗公共物品的一种社会劳动。公共服务领域中包含了诸如专业性、职业化等很多不同性质的内容,本文强调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所以面向普通人能够参与的公共服务。
    (12)罗红光、王甘、鲍江合编:《16位志愿者的180天》,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13)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也在进行新民族志撰写实验。该中心在其建设的10个农村调查基地组织当地村民用日记体记述本文化。在这种“写文化”实验中,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他/她们运用“主体”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详见何明主编:《新民族志实验丛书》(共10册,2007年至2009年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丛书主体部分即为当地村民对本村发生的社会文化的记述)。
    (14)常人:本概念由柳田国男(YanagitaKunio)对英文“人民”(people)的日文翻版“常民”而来,指经营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然而“常民”并不具备古典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背景,也不具备公民社会中人们对其自身政治和权利的诉求,因而它又不能完整地表达英文“人民”(people)这一含义,本文取其中性含义:1.一个人在特定的主题上没有专业和专业知识(引自《牛津字典》);2.生活世界里的普通而平凡的大众(引自柳田国男)。伽芬克尔(HaroldGarfinkel)曾用“常人方法学”批判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表述的差异问题。本课题在交往实践这个意义上使用它。
    (15)有关这一研究,可详见波拉尼的《大转变》(K.Polanyi,TheGreatTransformation,Boston:BeaconPress,1994)。
    (16)中期会议是志愿者之间反思和总结经验召开的一次全体会议。
    (17)unintendedconsequence这一英文表述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普及并衍生成为一个社会学范畴,景军将其翻译成“未预结局”,它指的是行为者根本没有预想到的社会行动后果。(详见景军:《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载《中国社会学》(第七期),2009年)
    (18)〔日〕杉万俊夫,『グル一プダイナミックス』,京都大学出版会,2001年,第53—57页。
    (19)〔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合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页。
    (20)刘新在自己的一项研究中将人格上的断裂称为“自我的他性”(othernessofself),意思为,因为社会变迁以及时空压缩的原因,自我从一种身份急速地转换成另一种身份,并伴随着道德断裂的现象。本文则是从相互有差异的主体之间的共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出发,认为,除了双方共建的公共性(外在的社会化),还有内在(身心)化的公共性存在——自我的他性的可能与意义,并呼应诸如“反思”、“审美”、“批评”、“欲望”等代表社会化的个体存在。
    (21)(23)〔英〕奈杰尔·拉泊特、〔英〕乔安娜·奥弗菲林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22)BatesonG,StepstoEcologyofMind,London:Paladin,1972,p.126.
    (24)〔美〕安·兰德著、焦曉菊译:《自私的美德》,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25)(26)〔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27)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美〕流心著、常妹译:《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29)〔美〕流心著、常妹译:《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第102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刊于《世界民族》2012年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