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日本民俗学会五十年学术实践剪影 1-1 学科特点 1-2 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学 1-3 日本民俗学会简略年表 二.年表与研究动向分析 2-1 年表显示的倾向 2-2研究现状与动向 写在最后的话 序 日本民俗学会成立于1949年,它的前身是柳田国男于1935年创办的民间传承会。与其他许多日本近现代的学科相比,日本民俗学虽然也受到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并非完全模仿西方学说,它基本是在日本国内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科。与欧洲的民俗学相比,日本的民俗学更注重行为和观念的调查与研究。日本民俗学从民俗学会正式成立开始算起,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如果从学科形成的初期起算,则已有七十年历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日本民俗学者们开始全面回顾半个世纪来日本民俗学会走过的路程,认真分析本学科研究发展历程里的是与非,并开始了导入新的方法、方式从事民俗调查和民俗研究,期待找到日本民俗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以附录的日本民俗学大事简略年表为具体参照值,参考其他有关文献,从学科史角度纵观日本民俗学科从民俗学会成立至二十世纪末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尝试评述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民俗学的正反两面经验,以此纪念走过20年路程的现代中国民俗学。 一.日本民俗学会五十年学术实践剪影 1-1学科特点 前面提到与其他许多日本近现代的学科相比,日本民俗学基本是一门在日本国内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它更多地具有从本土生长出的特征。日本民俗学科具有多项不同于欧美民俗学科之处,首先可以推举出以下几方面: 1.研究范围广泛; 2.研究对象分类细致; 3.民俗调查实施普遍; 4.向社会提供数量庞大的调查资料;下面对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特征作简要解释。 首先在研究范围划分方面,它不追随欧美国家的分类,其设定的研究对象除民间的语言和艺术传承之外,还涉及生活的诸多方面。柳田国男把民间传承•乡土研究的对象分为“有形文化”•“语言艺术”•“心意现象”三大类,每大类里又包括若干个子类。“有形文化”包括衣、食、住、出生、婚姻、丧事、年节、占卜等22项;“语言艺术”包括谚语、谜语、歌谣、故事、说唱、传说等10项;“心意现象”包括知识、生活技术、生活目的3项,共计35个子类。这些子类包括了村落、家族、农耕仪式、人生仪礼、岁时年节习俗、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日本民俗学早期开展的调查、研究大多是遵循柳田国男划定的这种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在学科形成的早期即注意着眼观察民众生活的多方面,这构成日本民俗学科的第一个特色。 拥有重视民俗田野作业,开展个人以及团体规模民俗调查的学术基础,这是可以指出的又一个特点点。1934年开始实施由73人参加、分头调查全国选定的53个村庄、前后共历时三年的“日本偏远诸村乡党生活资料收集”的广域民俗普查活动,这个民俗大调查活动在日本民俗学调查史上被简称为“山村调查”。这次调查被看作是日本民俗学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民俗调查。随后,于1937年开展的历时两年的“离岛及沿海诸村乡党生活调查”(在日本民俗学调查史上将其简称为“渔村调查”),1950年至1953年在19座岛屿上进行的“本邦离岛村落调查研究”(日本民俗学调查史上没有特殊的简称,笔者将其称作“岛屿调查”),这几次都是全国性、大规模同步进行式的民俗调查。“山村调查”和“渔村调查”的调查方式、方法等日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但是它无疑为日后的民俗调查开辟了途径、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是一种开创性行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岛屿调查”,汲取了山村调查和渔村调查的教训,调整了调查的方式方法。参加田野作业的学者们注意全面观察、完整记录岛屿的民俗生活,在学术史上,岛屿调查是大规模民俗调查的成功之例。 综合观察日本民俗学早期组织开展的数次大规模、团体式的民俗调查以及今日民俗学界大量存在着的各种民俗课题研究小组或民俗共同研究小组形式的定点、定题调查以及许多民俗学者、民俗专业学生们个人的调查状况,可以看出在整个日本民俗学界,民俗研究乃是建立于田野调查基础之上这一学术意识已基本定型。民俗学田野作业作为民俗研究的先决条件和民俗学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这一点在民俗学者的观念里业已形成共识。 此外,重视民俗学田野作业获得的原始资料,及时向他人、向社会提供珍贵的研究素材,大量编辑、出版民俗调查资料集,是日本民俗学的又一特点。以1934年开展的“山村调查”为例,调查开始一年之后即于1935年编辑发行了《山村生活调查第一次报告书》;1936年又发行了《第二次报告书》,随后于1937年由柳田国男将三年期间田野调查得到的所有资料汇编成《山村生活研究》一书正式出版。1937年开始的“渔村调查”,也于次年1938年即发行《第一次海村调查报告》,1949年由柳田国男编辑成《海村生活研究》出版。1953年结束的“岛屿调查”,其调查资料题为《离岛生活研究》,也于1966年出版。 这个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形成课题研究的一种制度。得到政府部门或某家财团、某个大学或研究所等单位的经费资助的研究课题组或个人,都有义务在课题研究结束那年编写一册由每个参加者执笔写成的研究成果报告集。这些并非用于盈利的调查报告集,往往是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即使研究使用的材料相同,但研究方法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将各自的田野调查资料、研究结果尽量早期地公诸于学界、公诸于社会,在自己对该项民俗进行研究的同时,他人也可以同时关注、参与同一民俗事项的分析、研究,提出不同见解以图加深该项研究的深度。同时,在意见交换中结识对相同课题的关注者、研究者,共同的关注点为组合下一个研究课题组奠定了学术基础。这种学风的形成,为日本民俗学在二十世纪后期展开民俗专题讨论、形成大量民俗专题研究课题组式的共同研究打下了基础。 上述特点使日本民俗学科在向社会以及其他学科提供日本文化的基本资料方面,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在日本社会科学界获得了声誉,逐步得到学界承认,这门起步于民间的学问从民间走入了大学教育的殿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