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表与日本民俗学研究动向 2-1 年表显示的倾向 日本的民俗学研究从民间传承会1935年成立算起,到柳田国男1962年逝世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学科历史。日本民俗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初期的历史,几乎离不开柳田国男个人的研究活动和影响,这段时期的特点就是以柳田为中心,按照柳田国男提出的理论以及他所提倡的研究方向、方法开展对日本民俗文化的调查、分析。因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为“柳田时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即柳田国男逝世之后,日本民俗学开始了创始者逝世后的“独立发展阶段”。从上一节附录的日本民俗学简略年表可以看出,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起,日本的民俗学界出现一系列动向,标志着民俗学科开始摆脱单一追随某种学说、理论的倾向,民俗学者们纷纷行动起来,探索、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六十年代以后,民俗学会会刊陆续编辑了若干次“特集”即专集。从专集的题目可以看出学会各个时期关注的焦点,一系列的专集呈示出日本民俗学在“柳田时期”之后的阶段里走过的路程。以下将日本民俗学在“柳田时期”之后的历程即“后柳田国男时期”的活动分为六点叙述如下: a.重视学科理论建设 从简略年表可以看到,以学会的年会、民俗学谈话以及会刊等多种方式发表或刊登有关民俗研究方法的论文,表明民俗学科始终关注本学科的理论建设问题。1969年是日本民俗学会成立20年的年头,《日本民俗学会报》第60期编辑了《民俗学方法论专集》,1998年《日本民俗学会报》第216期再次编辑有关民俗研究方法的专集《日本民俗学的现状》,在整个学科内围绕民俗研究方法展开讨论。《民俗学方法论专集》是在柳田国男逝世后不久发行的,其目的在于讨论柳田国男提倡的重出立证法和周圈论、以及文献资料与民俗资料的问题,再次确认柳田国男的理论系统。《日本民俗学的现状》编辑于柳田逝世三十六年之后,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民俗学科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的时期。特集分两部分回顾、论述日本民俗学近年的研究动向。第一部分论述民俗现状,第二部分则论述方法论的现状。其中表现出民俗学者们对二十世纪的理论反思和对二十一世纪新型理论系统的展望。 重出立证法和周圈论是两种分析、解释民俗现象的方法,一直被称作日本民俗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它是柳田国男个人提出来的用于认识方言变迁的理论,而后它被扩展用于解释一般民俗研究,成为大多数日本民俗研究者一直采用的民俗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尤其是周圈论方法被广泛用于解释民俗现象的分布、理解不同地区民俗性质的民俗研究,对日本民俗研究的影响极大。随着方法论讨论的深入,民俗学者开始理性思考整体认识研究民俗文化以及个人用于研究民俗个例的方法之是与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民俗学研究反思的深入,对周圈论的否定性评价日益增多。许多学者一边仍然运用传统的比较研究法、个别研究法、地域研究法等方法继续从事民俗事项的研究与分析,同时开始重新寻找适用于本学科的其他研究方法。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日本民俗学呈现一些新动向,但是尚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性突破。可以说日本民俗学目前仍然处于理性反思本学科历史认识学科现状、探索民俗学科新研究方法的阶段。 b.开始审视学科整体 1975年恰逢民间传承会成立四十年,当年7月召开的第27届年会大会的议题是《日本民俗学的课题》。年会还同时召开纪念柳田国男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讨论会,议题是“日本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发言者来自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韩国、台湾、美国等国家。同年8月的会刊《日本民俗学》第100期发行了专集《日本民俗学研究动向》。从那以后,民俗学会刊以数年一次的频率编辑日本民俗学研究动向专集,用以分析、评论近•短期民俗研究的成就,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研究倾向或提出学术建议。至2001年《日本民俗学》第227期的专集《日本民俗学的研究动向1997-1999》为止,已编辑出10期研究动向专集。 这些做法表明日本民俗学界在自己走完40年的历程时,开始进入理性审视学科整体、审视自我的阶段。当然不可否认,这是日本民俗学界逐步认识到柳田国男提倡的民俗研究法的局限性,开始正视本学科研究尚缺乏科学的理论系统这一现实的结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数年一次的全学科的研究小结,用编辑本学科研究动向专集的方法及时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向学科全体提示民俗研究的近期的、阶段性倾向,可以防止或减少那类只见木不见林、单纯一味深入发掘式的个体研究。同时,向会员不断提供整个学科动态、信息的做法,也增强了学会组织的向心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