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小泽俊夫]民间故事的语法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日]小泽俊夫 译者 参加讨论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离开“用方言好,还是用标准语好”这种二选一式的提问,转向“是用大量存在的地方语言,还是用全日本的人们都能相互理解的普通话”来提问,思路就会明确起来。让我们具体地来设想一些语言使用的情况。
    假定宫城县登米郡的一位老人给我们讲述民间故事。听众首先将其声音录在磁带上,然后再用文字记载下来。要将宫城县的当地语言正确地笔录下来是非常困难的。单是记录时要用大小平假名分别记录不同词语便很困难;而且大小片假名也不易熟练运用。按照上述要求做出的笔录,作为地方语言的文字记载是最正确的资料(现在家住仙台市的民间故事研究家佐佐木德夫就在这方面苦心钻研,编制出了准确的故事资料)。
    这种准确的记录,是怀着珍爱日语的心情制作出来的。这种资料,无论作为故事的笔录,还是作为日语特有的地方语言的笔录,将来都可以成为珍贵的文物。民间故事研究者大概已在关注根据地方语言如此准确地编制笔录的工作,所以在日本编制出了大量的笔录资料,这是独一无二的财富。然而,按照地方语言原封不动地做成的故事笔录,其语言的发音越忠实于原貌就越难读懂。对当地的人们来说,由于那是自己的语言,不会产生越读越读不懂的情况。可是这大大小小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混用的文章也不容易熟练阅读。更有甚者,对该地区以外的人来说却是非常难以读懂的,因此它绝不是能作为故事来欣赏的读物。原因是这样的:由于对这种语音不熟悉,即或勉强读出来,也不能在头脑中很好地浮现出与该读音对应的形象来。根据地方语言作出的故事的笔录越准确、精细,能够读懂的人就越局限于当地居民——更恰切地说,只局限于当地的(与讲述者)辈分相同的人群。这是由于虽然同住一片土地,因辈分不同,所使用的语言也会有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美妙的故事,也必然是只有当地的极其有限的人群才能欣赏(当然,作为研究资料的价值,越是如此就会越高)。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何让那么美好的故事更加广泛地为全日本的人们所知晓、所欣赏呢?为了使这些故事广为人知,就得对其进行语言加工,也就是用现代语言来讲述。
    常用的方法是,为了保持故事的乡土风味,就要改用具有方言风格的词语。但在这些时候,也许是由于东北地区是故事的宝库,似乎在很多场合都有意无意地被加上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东北农家房舍的一些词尾。不过,标准语和当地方言混用的语言,虽有地方风味,但却什么地方的语言也不是。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吧。如果将宫城县登米郡的那位老者所讲述的故事的极其准确的文字笔录改写成觉得像方言却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语言,那么对登米郡当地的人们来说,就会成为既像又不像自己的语言,成为令人失望的东西。同样,东北地方的人看起来也不是自己的语言,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语言。对以标准语为母语而生活的人们来说,虽然总觉得那是东北地区的语言,但一旦想到究竟是哪个地方的语言时,却还是弄不清楚。再者,对操日本各地的地方语言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也该会有同感。那只不过是类似方言的语言,是哪里也没有的语言,是哪里也没有的日本语言。
    种种地方语言各有不同。各地确实有各地的语言,也有以其为母语而生活的人们。那种语言就是日语,日语的历史就是那种语言的历史,而不是“类似方言的语言”的历史。由于民间故事是民族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所以不能用哪里都没有的“类似方言的语言”来讲述。那么,用哪种语言来讲述才好呢?
    在考虑先前的问题时,有必要牢记下面两件事:其一是民间故事讲述时只能选用一种语言,其二是经过录音、笔录、汇编成书后,至今仍有口头讲述的可能性。讲述者会原原本本地记住故事,并照样讲述(在这种场合,并不是说个性因素一点也不起作用,而是说和如实口传相比,它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仅仅是用眼睛能读,而且口传耳听的可能性现在就很大、将来会更大的故事——这种故事将成为信号源。
    操某地语言长大的人讲述故事时,最好使用作为母语的当地语言。笔者认为这样做对讲述者自己最合适。这种语言,作为真正的地方语言,讲述起来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扩大范围,想用这种语言在日本各地讲述、出书,要让人们都听懂、读懂便不太可能做到了。这是由于所用的是当地语言的缘故,这没有办法。但是,我认为,这些地方语言讲述、编制的故事至少可以讲给身边的孩子们听听,或是拿给他们看看。
    要想扩大范围,让人们在日本各个地方都能读懂、听懂,只有用标准语才行。与其这么说,还不如说我们本人会因拥有标准语而感到幸运。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标准语,就不能和全日本的孩子们共同欣赏某一地方的好故事。
    不过,大概也有人说,讲民间故事用标准语,无论是读起来还是听起来都没有味道。可是,尽管如此,难道用哪里都没有的“类似方言的语言”就更好吗?我甚至这么想:有人之所以认为用哪里都没有的“类似方言的语言”讲述的故事比较有味道,是否和一种暗示有关。如果真是用存在于某地的地方语言讲述,那是很好的事情。可是,认为使用无论在哪都没人将其用做母语的“类似方言的语言”也是很好的,这种想法,是不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表现呢。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自有根据。认为讲述故事用类似方言的语言更好的人,多出现在常常只使用标准语生活的人群中,这是一个事实。我自己只用所谓的标准语这一种语言。因此,我可能会认为使用与其相对立的含混不清的方言更好。不过,“方言”不只是这一组,还有存在于日本全国的多少有些差异的各种地方语言。
    在岩手县,从一位把书本上的故事记在心里、再做口头讲述的(所谓故事家)的男子那里听到过这样的意见:“即使用类似东北腔调的语言书写,也和本村的语言不同,看不出是哪里的语言,反而不能讲述。这样一来,倒不如用标准语出书便于原原本本地讲述也容易换成本村的语言了。”
    在各自的地方语言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吧。从这里就反映出作为信号源的讲述这一方面的现实状况。
    此前,民间故事的讲述和出版一直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促使下进行的:要把没有消失的民间故事作为珍贵的文化财富载入书中,以便将其作为可读性强的印刷品提供给孩子们。在这方面,曾进行过“将民间故事收入书中时所用文体”的探讨,提出了“离开口述、改为铅字排印以便阅读时用何种文体较为合适”这一课题。我认为这和格林童话当时的情况是相同的。
    可是,在现今的日本,与传统的讲述人逐渐减少相反,从书本中把故事记在心里再讲述给别人的人却迅猛增加。我想把这种人称为“现代讲述人”为好。对这些人来说,文字刊印的故事是讲述的基本资料。用铅字排版印成的书中的故事,通过讲述者口述,让孩子们收听。就这一意义而言,这种做法可认为已找出信号源,它能起到音乐中的乐谱的作用,也就是从书中取材,再将其变成音响传入孩子们的耳中。
    然而,和乐谱不同的是,即使不将其音响化,无论是谁也都能用眼睛阅读书中的故事并尽情欣赏(当然,也有人能用眼睛阅读乐谱,使其在头脑中音响化,但这绝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事情)。用眼睛阅读、欣赏故事的世界,那是此前许多孩子乃至成人们一直做的事,是特别有趣的事。可是,故事本来一直是用嘴说、用耳听的。因此,情节发展的本身也好,讲述的神态、声调也好,从来都是可以通过耳朵听来尽情欣赏的。专供用眼睛阅读而印制的故事书,为了便于阅读往往补印各种说明,填加本来没有的动作和台词,对文章加以粉饰。如果想为孩子们展示故事本来的面貌,必须要比探讨阅读文体更多地探讨“耳听文体”。如果采用这样的文体让孩子们听,对他们来说,故事世界就将是特别有魅力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