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代中国的伟大革命是一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因此这场革命的主体──下层民众──自然引起这位美国知识分子的无限同情和试图理解他们的强烈欲望。每当我读到书中以下这句话──“作为一种苦难而贫穷的文化,我们在掠过它的谚语(华北农谚)表层,探查其底蕴时,也为它所紧裹的哀叹而心酸”(第三章, 60页)──时,我似乎总能感到作者的良心在流泪、在淌血,我相信,作者在写下这句话时,他一定坚信:一场以解救人民于倒悬为目标的社会革命将在道义上拥有充分的合法性。但同时我也就相信,《史论》作者对中国现代革命的肯定同时也就是对于美国现代文化的批判,只是作者借助的是中国民众的精神资源。因此,尽管《史论》所讨论的是纯粹的中国问题,但其问题意识的出发点却首先是一个真正的美国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普遍的现代问题,即:当执政者向无辜的生命投下炸弹的时侯,即使这生命是他国民众,即使是以全世界人民的名义制裁独裁者,也必须反躬自问,这是否合乎民主程序的普遍原则? 作为一名出生于 50年代,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中国人,我当然会因《史论》作者对中国革命所持的同情立场而格外感动,因为革命的历史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生命史、生活史,我们曾经与革命一同成长,尽管也曾遭受过以革命的名义所强加给我们的所有不公正特别是对个人尊严的蔑视。谁愿意自己否认自己的历史呢?但是,凡有幸从那场残烈的血与火的洗礼中活下来的人都应反问自己:我们是否已经兑现了当初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许诺?因此“革命之后”的设问就应当与立足于美国立场的问题有所不同。我的问题就不仅仅是思考这场革命的合理性而是进一步诘问,作为革命主体──民众的一分子,对这场革命的最终命运,我们每一个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我们──革命的主体究竟有哪些先天的不足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变形?由于设问方向的不同,我与《史论》作者对材料的解释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设问方向的改变而导致的,这也是我为本篇“质疑”的有限性所必须做出的说明。但是,就反思现代性的初衷来说,我与《史论》作者的质询路径又有一致的地方。现代性并不是一部美妙的交响乐,尽管它曾做出对于完美生活的许诺,现代性在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犯下新的过错。欧达伟借助中国的“革命现代性”质疑西方自启蒙主义以来的美国现代性,而我则直接质疑中国的革命现代性本身,就共同质疑普遍的现代性的立场来说,我们之间也许可以形成具有实质性的、真正有效的对话。 注释: 1 本章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于《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2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一章〈何谓俗文学?〉,商务印书馆1938年。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中国民间文学史》〈导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4 【美】欧达伟著、董晓萍译:《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5 李景汉、张世文合编:《定县秧歌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 6 《定县秧歌选》各剧目主题内容的分布: 对秧歌主题的确定是一见仁见智的事情,即使确定了某一标准,对此标准的使用也会因人而异。我的标准是:剧情人物主要行动的价值倾向,这还包括对于相反价值倾向的批评。在同一剧目中并不一定就只有一个主题。《定县秧歌选》对书中48出剧目的主题曾有一大致的分类,如爱情、孝节等,这其实也是对剧目主角行动价值倾向的界定。以下是原书和本文对48出剧目中的前33出属于家庭、社会问题类主题内容的不同分类体系,这两个体系当然都与欧达伟对主角行动价值倾向的看法不尽相同。下表纵向看第一列是原书分类,二至七列是本书分类。 原书分类 本文分类 【爱情类】 爱恋 信义 孝顺 慈惠 贞烈 智勇 1杨二舍化缘 △ △ 2打鸟 △ 3兰桥会 △ 4双锁柜 △ △ △ 5借当 △ △ 6金砖记 △ 7小花园 △ 8杨富禄投亲 △ △ 9白草坡 10刘秀走国 11朱洪武放牛 【孝节类】 12安儿送米 △ △ △ 13郭巨埋子 △ △ 14反堂 △ △ △ 15丁郎寻父 △ 16变驴 △ 17刘玉兰上庙 △ △ △ 18赵美容吊孝 △ 19龙宝寺上香 △ △ △ 20双红大上坟 △ △ 21描金柜 △ △ 22杀婿 △ △ △ 23倒听门 △ 24佘太君观星 【夫妻关系类】 25王明月休妻 △ 26高文举坐花厅 △ 27蒋世幢休妻 △ △ 28耳环记 △ △ 29罗裙记 △ 【婆媳关系类】 30金牛寺 △ 31四劝 △ 32小姑贤 △ 33搬不倒请客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