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把这两句话解作“广致众贤”,“广视听于四方”(《尚书》伪孔安国传),自是合于《尧典》作者的原意。但是这句话里却也包含着几种神话的素质。考《天问》云:“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这是说昆仑山上有四方之门,只有西北方的门开启着。《尧典》的“辟四门”“达四聪”,我以为就是从这里来的。在战国时,上帝的传说往往化成尧舜的传说,如上帝殛鲧,变成尧舜的殛鲧;上帝“遏绝苗民”,变成尧舜的放伐苗民等。昆仑山是“帝之下都”,它是上帝传说里的一个地名,所以会与舜发生关系。又舜有重华之号、又有“目重瞳子”的传说,这种传说的原始,或许是说舜长着四只眼睛,所以《尧典》又有“明四目”的记载。例如战国时传说“黄帝四面”,这本来是说他一个脖子上长着四张脸,但是《太平御览》七十九引《尸子》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皇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经此一解,“四面”的神话就成了“四人治四方”的人事了。这与舜“明四目”的传说的演变何异?这是不是又是一件“爱凡麦”式的历史解释法的例证? 《尧典》同《皋陶谟》中又有夔的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尧典)“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皋陶谟》)这位夔能使“百兽率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本领真大极了!但考《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龙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累,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原来“夔”就是这么一个怪物,怪不得他与鸟兽这样关切哩!因为有了这“雷鼓声”的传说,于是讹传“夔”为乐官,仍说这位乐官是一足。有人觉得不合理,替它解释道: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惟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吕氏春秋察传》) 经此一解,“一只脚”就成了“一个就够了”。这是不是又是一件“爱凡麦”式的历史解释法的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