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便是我的基本认识与主要观点。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代,考古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基本上是在中国区域内独自发生与成长起来的。叙事传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背景决定了它应该有独属于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探求和揭示这些规律与特点。只有懂得事物的源泉和根基,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们后来的发展,因此本文的讨论对象虽然属于先秦,其作用力却是指向现在。李泽厚说:“传统是非常复杂的,好坏优劣经常可以同在一体。如何细致地分析剖解它们,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就显得比单纯的‘保卫’或‘打倒’,喜欢或憎恶,对今天来说,就更为重要。”’[5]P(302)本文在研究中没有刻意掩饰对传统的归属感,但还是努力做到在分析剖解中保持清醒与客观。先秦叙事传统确实很复杂,它散见于甲骨青铜、卦爻歌辞、神话史传、诸子言论、民间文艺和宗教祭祀等多个方面,其形成过程亦表现为各种叙事形态与“含事”材料的融汇互渗,为了合理地反映它们在传统中的作用,我设计了以传播形态为线索的论述框架,逐一讨论各种叙事形态的条件、功能与贡献,并对诉诸声音与来自民间的叙事行为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种安排或许有利于描绘出先秦叙事的独特面貌。不过,传世的先秦史料相对不足,其中讹伪脱错成分在所难免,加之本人对文献资料的把握力不从心,这些障碍使得我的工作挂一漏万,很可能已在一些地方与叙事传统的真正精髓失之交臂。尽管如此,本文仍愿成为研究中国叙事传统的引玉之砖,万变不离其宗,对传统认识愈深,对后世流变的把握就愈透彻。当然,这项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如果你需要传统,就得花上巨大的劳动才能得到。”’[6]为了弥补本文留下的诸多遗憾,今后我将继续在这个领域内不倦耕耘。 (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参考文献] [1]黄平.学术分科及其超越[J].读书,1998,(7). [2]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A].孟姜女故事论文集[C].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3]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1984(创刊号);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A].比较文学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4]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6. [6].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J].外国文艺,198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