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不刻意培养我们的文学兴趣或建议我们学文学专业,他根本的教育理念还是让我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过,他常常说学理工科对国家的发展更重要。他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在大学学地质专业,他很赞赏,说地质勘探的工作很艰苦,但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大有让自己的女儿也去学习地质专业的意思。三雅在高三毕业前报考大学志愿时,动过学农业的念头,他表示赞同,说中国农业还比较落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们经常用“诗人、战士”来描述何其芳先生。有一本《何其芳评传》,书名是“喑哑的夜莺”(贺仲明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书中认为何其芳先生没有达到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和艺术目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何其芳先生,应该用什么词呢?两位觉得何其芳先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艺术目标了吗? 何:我们觉得用一个词概括一个人很难。每个人都有理想,有人生目标,但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肯定会有不同的人生目标。父亲自幼热爱文学,他一生从事文学事业。早年,他的那些唯美主义诗文备受好评,并获得《大公报》的文艺金奖。他希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这应该是他那时的目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走出书斋,像中国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奔赴延安,参加到抗日革命队伍中。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党和革命事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完成党交给他的一切工作。在延安时期,父亲曾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培养出大批的革命文学工作者。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国统区重庆做他所不熟悉的文艺界统战工作……对这些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他都是欣然接受,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他服从分配,先是做国文教员,后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学所副所长。1958年后,他挑起“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所长”这个重担,兢兢业业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一生,除了去过两次北戴河,没有旅游过,也没有休养过。他对名利、地位看得很淡。他在生活上朴素、节俭,永远着一身蓝布制服,穿一双黑布鞋,他不喝酒不吸烟,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我们的记忆中,全家一起去逛公园也不过两三次。父亲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他永远在工作。他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文章、看不完的稿子……他太累了,65岁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他的品德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是否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一生已经作出了回答。 要说他的遗憾,那就是他一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父亲构思这部小说已有几十年之久,并为这部小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然而,他刚写了一个开头,就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他的遗憾,也是我们大家的遗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