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王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创新(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王庆 参加讨论

    还有一点也需要特别注意。传统欧洲童话故事中,公主和王子特别多,他们大多心地善良、举止得体、极有涵养,一般会在遭受磨难后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小读者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他们当做模范来仿效。笔者的女儿就时刻提醒自己要作一个公主,虽然她对公主的认知多为长裙、跳舞、宫殿、漂亮等,或许跟成人的世界有较大差距,但笔者并不反对她将公主作为向往和模仿的目标。现在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有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满了血腥、语言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例如,前一阶段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里面就多有血腥的场面和语言的暴力。如果我们的孩子从阅读和观看动画片中学来的是肢体的冲突和暴力以及粗俗的语言,那么这样的儿童文学的价值就要打折扣了。
    文学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不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映可能更隐蔽。罗素曾讲到,英国的民情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态度反映在英国谚语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中,英语有谚语说,“一个意大利化的英国人就是魔鬼的化身”,“莎士比亚剧本中的棍徒恶汉大多是意大利人”,“在道德上对意大利人的愤懑……还牵连这在思想认识上否定意大利人对文明所作的贡献”[28]。有人也说,新中国建国初期,随着对胡适、胡风等的批判,一些剧本中的反面人物大多姓胡,如胡汉三、胡传奎等。
    儿童文学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公主和王子,把大怪兽、老巫婆、魔法等词挂在嘴上。有一本书有这样的话:“宝宝经常会就图画或故事问妈妈:‘那个老太婆是巫婆吗?‘她把公主吃了吗?’’”[29]儿时的阅读记忆会潜存在人的意识之中,时间久了,有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一些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著有《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一书,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人们充分了解童话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卡什丹对欧洲传统童话故事《小红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结局进行过比较,他说:“相对地,西方的童话故事,尤其是格林兄弟的故事,则遵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每个人最终都必须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唯有消灭故事中的邪恶角色,正义才得以伸张,读者心中罪恶的天性才得以被控制。”[30]可是在日本版的《小红帽》里,结局很圆满,大灰狼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小红帽在肚子里装满了石头,让它觉得胃疼;还有一个版本是大灰狼向小红帽道歉,并保证日后会改过自新。卡什丹说:“同一童话故事在不同文化的变异,反映出童话故事与所处社会习俗价值的交互影响。日本的教育者相信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原谅他人。在现代日本,社会和谐是一项基本价值观,而童话故事被认为应该传递这项价值观,所以不能让小红帽充满仇恨地对大野狼加以报复。”[31]卡什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儿童文学对儿童未来发展的影响。
    注释:
    [1]《格林童话全集》,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78。
    [2]Tomei dePaola,Strega Nona,New York:Little Simon.1997。
    [3]《德国童话》(司马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Anderson,H.C.《安徒生童话全集》,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5]吉贝尔•德莱雅等,《玛蒂娜漫游奇境记》(戴露译),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6]玛丽•兰姆,《绘本莎士比亚•暴风雨》(萧乾译写),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7][8]彭懿,《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接力出版社2011:125;16。
    [9]Roald Dahl.TheWitches,Puffin Books.2013:9。
    [10]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71。
    [11][13][14][15]李建树,孙侃等编写《中国民间故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80;13;45;51。
    [12]《小鲤鱼历险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
    [16]《中国民间故事大全精编连环画》(全卷4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
    [17][18]蒋风主编,《最幻想的童话》(中国原创最童话系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154。
    [19]王一梅,《米粒与糖巫婆》,新蕾出版社2011:10。
    [20]吴建民主编,《童言童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1]风阳,《安徒生》,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7。
    [22]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2:229。
    [23][28]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1:16;40-41。
    [24]亚历山大,《魔法的历史》(胡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25]李约瑟,《四海之内》(劳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70-71。
    [26]武安林,《老巫婆的老花镜》,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27]彭懿,《童年:征服心中那只狂野的野兽》,《读书》2013/2:83-84。
    [29]张月红,《哈佛多元智能:婴幼儿语音智能开发训练》,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66。
    [30][31]谢尔登·卡什丹,《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李淑珺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87。
    (本文刊于《《学术界》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