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鞠熙]北京的下层寺庙与城市街区——以“九龙二虎”传说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鞠熙 参加讨论

    摘要:首都图书馆藏《北平寺庙调查一览表》中记载了“九龙二虎一通碑”的说法,这一传说至今仍在西直门大街的老住户口中流传。本文通过勾陈史籍、实地探访,查明“九龙二虎”的确切含义,及其与西直门大街寺庙、水井的关系。透过传说,我们发现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北京内城寺庙有三方面特点:首先,寺庙分工复杂、服务对象明确,并有阶层属性,这是造成北京城内多庙的重要原因。其次,市民对城市景观的理解与想象遵循自己的逻辑,这种独特感受与上层社会有一定差距。最后,寺庙不仅服务于北京市民多样化的宗教与社会需要,也是市民建构城市空间美学的基点,它在沟通世俗与神灵的同时,也是城市与宇宙的交汇处。通过对现实寺庙的理解与安排,市民们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宇宙秩序。
    关键词:北京内城 寺庙 龙虎
    

     一、何为“九龙二虎一统碑”
    1、从一份警察局调查记录说起
    首都图书馆藏《北平寺庙调查一览表》,乃民国三十四年(1945)警察局调查北京寺庙的记录档案。虽然名为“北平寺庙调查”,但实际记录的多为名不见经传的土地庙、龙王庙等街边小庙,古寺名刹反而常不见诸笔端。除了记录小庙的庙名、所在地、所供神像与大概形制外,记录中偶尔还会提及与此小庙有关的民间传说、典故趣闻等。其中,一条关于西直门南小街甲七十号(民国时期门牌号)“五圣神祠”的记录颇可玩味。
    这条记录非常简单,称“五圣神祠”俗称老虎庙,仅一间殿,内供黑虎、玄坛、文武财神、土地和药王,为当街庙。庙外有石虎一,系北平传说“九龙二虎一统碑”中之二虎之一。[1]遍查各种北京地方文献及传说故事的搜集文本,皆未见有此“九龙二虎一统碑”之记载。笔者留心北京传说典故,时常留心踏访,终于从现住西直门大街一位年近九十的杨姓老人口中,得知了这一传说的内容——九龙二虎西直门。
    据这位老人说,西直门大街以前又叫九龙二虎大街,因为它有九座龙王庙、两座老虎庙。然而年深日久,旧迹磨灭,他仅知道西直门内大街北侧的三座龙王庙,一座老虎庙,正是上文所说南小街土地庙。其余龙虎所在,恐怕已无人能说清。不过,所谓“九龙二虎一统碑”,说的就是西直门内大街的独特景观,其实也反映出整个北京城内曾经寺庙林立的面貌。然而“龙”“虎”究竟何在,曾经何貌,今已无人得知,而这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
    了解“九龙二虎一统碑”的实际含义,不仅是寻访故典、稗海钩沉,重拾已不为人知的民间传说;也不仅是从传说出发,重构北京逝去的街区景观与历史面貌,在历史的尘埃中复原古都宗教奇景;更重要的是,这一传说还蕴涵了相当丰富的民间知识与民众群体记忆,通过了解传说内容、复原传说意义,我们能从中看出北京民众感知、认识并记忆城市的方式,在北京城市建设与古都保护双双加速、同谋发展的今天,真正理解民众对城市的期待与建构,与此同时发掘城市中为广大市民所共享与传承的宗教文化,对于促进城市建设与居民认同、新城发展与旧城保护之间的平衡,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以下本文将首先通过钩沉古籍与实地踏勘,厘清“九龙二虎一统碑”的确切所指,揭开这一传说的古老面纱,并复原西直门内大街的寺庙生态。其次,本文将分析这一传说的背后意义,探讨寺庙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并试图透过传说分析民众想象中的城市图景,不仅为学术之故,也期能为今天的城市建设决策者们提供一些民间视角。
     2、九龙
    北京九门中,西直门以“水门”而闻名,而西直门大街与水的不解之缘还不仅于此。王建民在《西直门与西直门内大街遗迹》一文中说:“西直门内大街曾是皇家出行的要道,享受清水泼洒、黄土铺垫待遇(街北侧曾有间距相等的七口水井为泼洒道路专用井,平时铁盖封死,百姓不得动用,垫路用黄土取自土质较好的西外大柳树村)。”[2]不仅大街上多井,大街两侧北四眼井、高井胡同等,也均以井而得名。水井兴盛,缘井而生的水窝子和龙王庙也为数众多,经笔者多方踏勘考证,西直门大街的龙王庙的确不少,它们由北至南分别如下。
    龙泉庵
    龙泉庵,在今西直门内北顺城街十一号,即桦皮厂以北,前、后桃园以西的位置。此庙始建时间不详,但清雍正年间的僧录司《六城寺庙庵院僧尼清册》中已有桦皮厂龙泉庵登记,当时庙为僧人广善住持,仅有殿宇四间、禅房四间。[3]这与清乾隆《京城全图》中所绘寺庙殿宇格局相去无几,可见在清代中期,此庙规模就不大。但至民国后,庙再无考,应久已倾圯。[4]
    赦孤堂观音庵龙王庙
    位于今前桃园一号左右,为仅一间房的街边小庙。马相胡同与前桃园交界处本有赦孤堂观音庵一所,清末民国时属后海北沿净业寺下院。庙前东南隅原有小庙一间,内供泥塑龙王与土地神像,二小童旁侍,水井一眼,正在庙门之前。[5]如今小龙王庙与赦孤堂观音庵所在的前桃园都已经是居民住宅小区,但附近的老居民回忆说,几十年前,这一带地势低洼,水井不少,前述龙泉庵与这座小龙王庙可能都和这种地势环境有关。
    新街口龙王庙
    位于今新街口南大街四号,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为御敕官修寺庙。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龙王庙在西直门内街东,雍正七年奉世宗宪皇帝发帑创建,乾隆十八年奉旨易改琉璃瓦,三十八年奉敕重修。”[6]乾隆三十五年(1770)内务府清查官管寺庙时,龙王庙有山门一间、殿宇三间、禅房七间、铺面房六间,庙貌尚好,并无对外租赁房屋。[7]庙内水井一眼,位于山门之前。然而清末以后,庙渐破败,民国二十年(1931)住持同泉将庙内多处殿宇拆去,所得木料屋瓦尽数卖与德利木厂,从此寺庙格局大变,而同泉仍然背负债务,最后将庙产卖为舍饭寺下院。[8]直到20世纪60年代,居民陆续搬入庙院,龙王庙成为居民院落,部分建筑保留至今,然而水井早已被填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