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广济寺旁龙王庙 此龙王庙原位于西直门内大街85号(民国地址),即现在新街口电影院门前的空地处,距离北广济寺不远。它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但附近老居民清楚记得这里曾有一处公用井,井后有龙王庙一所,神像残破,曾是拉洋车的穷人栖身之处。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井废庙塌。 高井胡同龙王庙 此庙原在西直门内大街高井胡同南口东侧,也为依公用水井而祀神的龙王庙。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其址现为空地。 北草厂胡同龙王庙 此庙原在西直门内大街路北,北草厂胡同口外,大约为今西直门内大街213号左右。其庙前井水任由附近居民无偿取用,后曾有穷人寄居庙中。大约在1958年时,北草厂副食商店填平水井,重建庙房,自此龙王庙无存。 (按:以上三处龙王庙,均不见于文献记载,仅存在于老住户们的回忆之中。但1945年警察局调查时,却的确记载了新街口西大街29号(民国地址)有龙王庙一所,一间房,南向,内供龙王、财神和土地。[9]但由于门牌号变动较大,此记载究竟是上述三庙中的哪一所,笔者尚无法得知。) 龙泉禅林 此庙亦称龙泉庵或龙泉寺,其原址大约在今冠英园27号左右。《宛署杂记》中记河槽西坊有龙泉庵,“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10],但不知是否即为此庙。不过至少清代时,此庙已有明确记载,而庙内铁五供一份,乃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添铸。山门内、前殿前原有水井一眼,“龙泉”之名即由此得来。庙内也祀龙王,居于前殿之中,为关帝配祀。老住户们说,其水井之水质甚好,庙内尼僧全仰赖于此。“文革”期间,尼僧离开,1995年,此地新修冠英园小区,寺庙建筑与水井彻底无存。 弥陀寺 弥陀寺,至清康熙年间尚名龙泉庵或龙泉寺,在今新街口南大街51号。《宛署杂记》称“龙泉庵,一在鸣玉坊,嘉靖三十五年锦衣卫千户李广建”[11]。则此寺可能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清康熙六十年(1721),都察院、通政司、太仆寺、顺天府六科及宛平大兴两县五城兵马司诸臣在庙内建坛念经贺圣寿时,寺尚名“龙泉”[12]。而到了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满洲头等护卫格同青等众善人等合力同修寺庙并立西殿门额,已记庙名为“报恩弥陀寺”。[13]其水井本在寺门内,水质甘甜、出水量大,是附近有名的“井窝子”。清末此庙转为宫门口慈因寺下院,僧人少来,于是有王姓山东水夫租用水井、卖水为生,并在井窝子后又建龙王庙一小间,专祀龙王。如今弥陀寺建筑仍存,然水井已被填,后起之小龙王庙亦不见。 半壁街龙王庙 此龙王庙也称五道庙,今亦不存,原址在今西直门内前半壁街与西直门南小街交叉处十字路口东北角。上世纪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调查人员称它坐北朝南,仅庙房一间,门上木额题曰“德润万方”,内供龙王、土地与山神泥像三尊,另有小童站像六尊,分立两侧。[14]1945年警察局调查记录中同样有其记录,但与十多年前相比,小庙内法物、庙旁附属房屋均已不存。[15]据附近老住户回忆,此小庙门前水井,乃售水的井窝子,其水夫的水道就在半壁街一带。 当然,上述九处龙王庙不一定与传说中的“九龙”一一对应,实际上所谓“九龙”,很有可能也只是虚数而已,这正是民间传说提供信息的独特之处。然而以传说为出发点寻访旧迹,却的确发现西直门大街附近水井与龙王庙之盛,这正是本文开头所提出的观点:此传说的本质是民众对城市景观的印象与记忆,它不仅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信息,更直接点出了街区景观在人们心目中的特质,换句话说,研究这一传说,就是在研究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知方式。 3、二虎 如前所述,“九龙二虎一统碑”中,有一“虎”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北平寺庙调查一览表》中的五圣神祠。此庙今已不存,原址在今西直门内大街后半壁街五十六号左右,即现在北京移动通讯西直门营业所所在地。始建年代不详,但成图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京城全图》中,此庙所在胡同尚名“茅家湾”[16],而《京师坊巷志稿》中却记为“老虎庙”,可知在清乾隆以后,光绪以前,老虎庙已相当有名,成为当地地标,故胡同也以庙为名。而“茅家湾”一名似也依然沿用,成书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宸垣识略》所附之八旗方位图中,仍注胡同名为“毛家湾”。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调查记录,五圣神祠位于老虎庙胡同西口路南,有殿一间,西向,内供神像五尊,分别是泥佛、药王、土地和文武财神。庙前大槐树一株,树前有石虎一尊,高三尺,色黄黑,门左还有旗杆一根。[17] 关于这尊石虎的传说,《西城区民间文学故事集成》中曾有收录,要略如下: 南小街土地庙,仅殿房一间、旗杆一根,上悬长方杏黄旗,旗上绣四黑字“保佑一方”。每逢朔望,庙内香火甚旺,庙墙挂满红黄布条及还愿匾幛。因庙门右边有汉白玉石老虎一头,故又名“老虎庙”。某年某月,南小街北口外猪肉铺时常被盗,其山东掌柜乃守夜待贼,至第七夜,乃见白光入店,掌柜掷刀而伤之。次日,见石虎旁有鲜肉,而背有刀伤。自此,虎不为祟,而庙香火益盛,然掌柜却因伤神而病,至肉铺歇业。[18] 这一故事,至今在西直门南小街一带的老北京人中耳熟能详,几乎无人不知。笔者在这一带调查时,曾有多位耆老告知,石虎背上三道伤痕历历在目,凡年长之里人巷邻幼时均曾目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整治街貌时,石虎才不知去向。 二虎中的另一虎,当在西直门大街路北铁狮子庙中。西直门大街路北有胡同名为铁狮子胡同,因其原有铁狮子庙而得名。据乾隆《京城全图》标绘,此庙在乾隆时期名为真武庙,后也曾名玄帝庙或圣因寺。至于“铁狮子庙”这一俗称,乃因庙内原有两座铁狮子,民国时期尚存于北殿之内。庙内北殿原正祀真武与玄坛二尊,[19]玄坛即赵公明,为骑虎之像,西直门南小街“五圣神祠”中的黑虎即其坐骑。而北殿之右原来还有石碑一通,也为虎头厢座,即道光二十九年《玄帝庙碑》。[20]种种迹象都表明,这第二虎,应即指这间祀黑虎玄坛的铁狮子庙。 (按:铁狮子庙现已不存,原址约在今玉桃园一区十六号楼左右,其始建时间已不可考,据清道光二十二年《真武庙碑》记载,是年庙中殿宇佛像均已倾圯,本巷善信姜国志引众重修,附近军民商铺纷纷捐资,并立碑为证。[21]七年后,仍由姜国志领头,附近军民再次辐辏捐资“醵修前殿”,“补创东西配殿僧房”,“增塑尧君、药王、财神、火神各圣像”,事见前述之道光二十九年《玄帝庙碑》。民国初年,庙已变成民人赵华臣之家庙,民国二十九年(1940),赵华臣将庙赠与安徽来京、焚修于西直门内翠峰寺的尼僧融定,后者随后将庙名改作“圣因寺”。至20世纪50年代初寺庙建筑尚存,曾一度作为街道绣花工厂,“文革”期间神像狮子等无存,90年代时建筑被拆除。[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