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家求“庇佑” 肖勤 “石旮旯来石旮旯,石旮旯里住仡家”。仡佬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由于世代多居住在云贵高原山区,故而传统习俗多与自然万物和日常生产生活有关。仡佬族的年节,最早是按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清代以后,渐仿汉人,才以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为一年。一般腊月三十叫“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为“过年”,正月十四或十五为“大年”。 在仡佬族眼里,火是驱魔保暖的灵物,腊月三十夜,仡佬族人凡家中有火塘的,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塘里堆上大柴篼,通宵燃烧不绝,天黑后,则在房屋四周遍地插香烛,寓驱除蛇虫蚂蚁和不祥之物。正月十五晚上,家中所有房间无论有无人居住,都保持灯光彻夜不灭,有“三十夜的火,十五晚的灯”的说法。正月初一天色刚亮,仡佬人便携香烛纸钱出门,到水井边焚香烧纸敬“井神”,力争抢先担回第一桶井水回家煮汤圆供奉祖先,称之为“抢银水”、“敬元宝”。部分地区的仡佬族人敬完祖先后,还要在供桌上摆12个碗或杯子,象征十二个月,放少许水并泡上一粒黄豆,这叫完豆卦。随后,有“保爷”的人家便开始新年第一天的重要行程——拜保爷。找保爷与汉族民间的“寄养、过房”找干爹的习俗相似,但仡佬族给孩子找的“保爷”与汉族的“干爹”不同,“保爷”大多是族人们认为充满灵气和神秘色彩的古树或奇石,仡佬族人长期生活在山区,崇尚“万物有灵”,在仡佬人眼里,草木石、风雷电都是神祇,得到古树奇石的庇佑,便是神灵的庇佑。拜树保爷、石保爷时,全家人要带上牲、醴、香、烛、纸帛等,边烧纸钱边把孩子一年来的情况给保爷作详细“汇报”,最后都不忘叮嘱孩子他保爷一句“保佑娃娃好生好长”。正月十五是仡佬人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以后,吉祥喜悦懒散的年节就结束了,家家户户要开始春耕备耕。这一天傍晚,仡佬村寨要扫寨送“火星”。扫完寨后,仡佬人才将初一以来不曾倒出门的垃圾一起清扫出门,各家各户点亮灯笼,一家人在温暖的火塘或火炉边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吃大年饭,或听老人说古论今,或教孩子忆苦思甜。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仡佬人走出山寨,融入都市生活,许多古老的习俗在渐渐远去,然而,扎根在仡佬人心里的民族记忆会生根发芽开花。新年,走进仡佬山寨,悠远的傩戏声,清脆的唢呐声,树保爷身上层层叠叠的红布带,空气中弥漫着的香烛味和鞭炮味……它们会打开每个仡佬人的记忆之门。 (作者系仡佬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