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演戏。在庙会期间,请剧团在庙内演戏,以梁祝戏为主。明、清时代,主要上演《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折子戏。民国以后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文,大多是越剧。 5. 民间艺术表演。梁山伯庙会是宁波地区民间重要的娱乐场所。届时,各种土特产、应时糕点、小吃等的摊头比比皆是;各式各样的花灯、银树火花、舞龙、舞狮、台阁、鼓阁、高跷等等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丰富多彩,十分热闹。 当地群众来梁山伯庙朝拜的风俗经久不衰,就是在动乱时期庙墓被毁坏了,每年一到农历八月初至月半,成百上千的群众还是纷纷前来,在庙墓遗址祭拜和坐夜。由此可见,梁山伯庙及千百年来形成的规模盛大的庙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当地民众聚会和情感宣泄、情感表达、情感交流的重要场合,是社区民众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庙会又是一次民间文艺的大汇演,成为周围上百里地区民众的主要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庙会同时又是一次重要的经贸活动,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梁山伯庙会期间,人们到梁山伯庙烧香祭祀,祈福于梁山伯和祝英台,无外乎是祈求恋爱、婚姻的美满,其精神要义则体现为梁祝信仰核心的圆满爱情。如相传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遭到父母或家人的反对,只要悄悄地双双到梁山伯庙里走一遭,祈求保佑,梁山伯和祝英台就一定会帮助他们,使他们称心如意,姻缘美满。宁波地区有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梁山伯庙去烧香,拜拜多情祝九娘。少年夫妻双许愿,不为蝴蝶即鸳鸯。”因此,年轻夫妻到梁山伯庙祭拜,已成宁波地区人们的普遍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信仰的普及,祈求的目的也逐渐多样化,远远超出了恋爱、婚姻的范围。如莫高先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管理了四代梁山伯庙的庙祝,在座谈会上向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梁山伯的英灵如何保佑乡民以及海外华侨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夫妻和好的传说,这反映人民强烈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也将传说中的梁山伯祝英台奉为理想中的神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梁祝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如朝拜梁山伯庙墓的男女要带一把墓上的黄土回去,传说放在灶头上能防治蟑螂、蚂蚁等各种小虫;撒在住房内,可以保佑合家平安;撒在蚕房内,可以保佑蚕花利市;撒在青年夫妻床下,可以保佑夫妻和睦,白头到老。据说青年姑娘拿起祝英台房中的毛巾揩一揩脸,就可以长久保持青春美丽;拿梳子梳几下头发,可以万事顺利,夫妻和睦,顺顺当当过日子。“文革”之前,庙里还有一艘船,相传是舟山人捐的,舟山人打鱼时风险大,乘船来庙里求平安的人也很多。据虞善来先生介绍,当地若发生牛瘟,到庙里祭拜过后,牛瘟就好了。总之,梁山伯在民间信仰中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神,老百姓有困难都可以向他祈求。 新时期以来因社会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深巨。诸如西方婚恋文化观及其习俗的影响,加之其他新生文化观念的萌发和冲击,宁波梁祝婚俗信仰文化空间正在萎缩,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传承的环境在消失,传承者后继乏人,大部分年轻人也已经不能完整地讲述梁祝传说,参加梁祝庙会的人数逐年减少,梁祝庙会期间的仪式及各种表演已停止多年。当代非遗保护及传承成为国家立法以复兴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传统的现实决定:庙会文化空间的真实性、整体性及传承性保护是当前庙会非遗保护工作具体实施的基本原则,其中整体性原则在庙会文化空间保护工作中亟需深入诠释与厘清。 二、从庙、会关系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原则 庙会属于一种有多种民俗集中展演的、具有文化丛性质的文化空间,历史上它从来都是依托于庙宇,进而成为一方民众民俗集中展演的场域形态。因此对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的保护,就需要考虑其整体性问题,不能片面处置。我们以上海龙华庙会为例来探讨相关问题。 (一)庙会的信仰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关系 上海龙华庙会文化空间场域依托于龙华庙,该庙地处上海市区南缘徐汇区龙华古镇,相传此地兴起于三国时期。该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前缘部位,境内地势宽广平坦,又有多条内河与苏松地区的水道相通。此外,有陆路开辟,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历代为商贾、游人必经之地。 上海龙华庙会不仅是上海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富有海派特点,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庙会。它的起源极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吴时期,大约在唐代垂拱年间,庙会初具规模。每逢龙华寺举行大型水陆法会,附近信众便蜂拥而至。有庙即有香市、庙市,一些卖香烛、小吃的小贩也集中于此。两宋时期,龙华寺得到朝廷的重视,不断得到修葺。元代,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明代,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清代,龙华庙会继续发展,庙会的时间由农历三月初三向后推至三月十五。因为农历三月十五前后正是桃花盛开的日子,于是,郊游赏桃花和逛庙会结合起来,扩展了庙会的娱乐内容,扩大了庙会的规模和影响。除了赶集和拜佛外,赏桃花、踏青等娱乐活动也和庙会紧密结合在一起。 据历史文献记载,龙华庙会大致有五个方面的习俗活动: 1.商贸交流。这与江南地区的重商传统和商业发达相关。20世纪初,龙华庙会的商贸部分主要是农副产品及手工制品交流会。当时参加贸易的主要是上海郊县的农民,因此所卖之物也就以农具、农副产品、竹器、手工编织物等器物为主。到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庙会上交易的物资逐步丰富起来,除了农副产品和一般的手工制品之外,还能见到家具和较为细巧的手工艺品。龙华地区曾广种桃树,而农历三月半前后正值桃花花期,本地人便将桃枝剪下,卖给来游玩的有钱人。除了桃枝之外,柳枝也是颇受欢迎的商品,在龙华的内河两旁,都曾种有柳树。在传统文化中,柳枝是吉祥的象征,因此,购买桃枝的人大多也会同时购买柳枝。桃枝和柳枝的买卖,一度成为一种季节性的地方产业。 2.风味小吃。庙会饮食首先从为广大香客和游客提供饮食发展而来。大量的香客和游客在相同的时间集中到相同的地点,庙会饮食特别是富有地方色彩的风味饮食,令人馋涎欲滴:龙华羊肉、龙华五香豆、龙华豆腐干、冰糖梅子、八宝粥、荸荠片和龙华素斋等。它们是龙华地区乃至上海地区民众餐桌上或闲暇时不可缺少的传统食品。而庙会促进了这些传统食品的改良,以符合更多民众的口味。庙会饮食还与寺僧的饮食及贡品有关,著名的龙华素斋便是从寺僧饮食和贡品中发展而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