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覃德清 徐杰舜]山水云霓任观瞻(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覃德清 徐杰舜 参加讨论

    徐: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作为壮族学者,你在壮学研究方面有何进展?你认为壮学人类学应如何参与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覃:壮族是岭南的原住民族,壮族先民筚路蓝缕地开创华南——珠江流域的发展先河。壮族历史上的文明成就可以作为现代壮族社会文化更新的某种参照,而不应仅仅将之作为寻找民族自尊心的依据。江水东流不舍昼夜,悠悠苍天亘古如斯,俯察着世事沧桑,感慨人间的兴衰成败。然而,与其静观往事如过眼烟云,毋宁脚踏实地,与民众休戚相关,共谋实现苦难民生的改善和迷惑民心的澄明。达至这一目的既需秉持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学人关注现实人生,从理论上阐明诸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实情和演化机制,更需要密切配合党政部门,积极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民众的期待、官方的力量、学术的导引,凝聚成强劲的合力,共同推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和生态环境的净化美化,创造适合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洋溢民族审美精神的“和乐境界”。
    我有关壮学的研究,集中体现在1997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文化人类学与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验和研究》的结题成果中。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上和学术界争议颇多的壮族传统文化特征和现代文化重构问题。
    壮族文化具有自成一体的演化系统,有“那”和“弄”(壮语“田”和“山谷”的意思)作为地名的地方,就是壮族人民赖以生息繁衍的地理区间。壮族文化的衍生基源是“那弄文化区”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稻作文明,秦汉以来的壮汉族群互动过程,构成了两千多年壮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壮族地区发掘的考古文化印证,并参照壮族的文化特质以及神话风格表征,可以将壮族文化渊源的历史定位为“正常的儿童”,而不是“早熟”或者“粗野”的儿童。从横向的角度看,壮族的社会角色结构、制度文化结构、精神文化结构和深层的民族心理意识结构,都呈现“非整合特征”。壮族文化的“封闭统合”与“开放兼容”具有自身的自主或不自主的调节机制。壮族的铜鼓文化昭示出壮族先民的智能结构,曾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壮民族歌咏文化的深厚底蕴,造就了壮族出类拔萃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壮汉民族多重文化认同与独特的族群互动模式,形成了意义深远的“互补共赢的文明共生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重要的人类文明史价值。壮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坚忍聪灵,宽和明达”。这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生活当中,都有许多事实可以印证。壮族官员面对记者提出“壮族文化有没有特征?”的问题,如此回答,大体不错,不用支支吾吾了。
    壮族现代文化建构需要进行历史的反思,明确壮民族能量的耗散方向,强调人的现代化与壮族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避免文化的“异读”与“误读”,注意区域时空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壮族教育的出路之一,是发展壮英双语教育,实现全球信息共享。壮族的民间宗教信仰纷繁复杂,需要积极探索民间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壮族生活方式的现代革新、民族集镇与文明传播中心的建设,则是壮族文化现代建构的关键因素。
    因为壮族现代化的现实起点是壮族没有一个属于壮族的现代中心都市,壮族社会远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譬如,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科层化、批量生产、市场经济。因此,必须以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确立“现代”与“后现代”发展的不同目标,从追求“繁荣梦想”,到追求“天人和谐”,强调东西方文明的共时性关系,而不仅仅是一前一后的历时性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模式的调节。注重东方文明传统的现代价值,立足于“后现代生态文明多元共生理论”构筑进取而知足,富足而简朴,心灵愉悦与生存质量普遍提高的生活模式。
    徐:看来, 山水云霓,奥妙深邃,“依山依水” 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具有广阔的前程。                
    覃:我比较认同纳日碧力戈先生的“在野游心”的说法,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宽容,顺应自然 随缘心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是很多,而“想要的东西”却无穷无尽,名缰利索由此牵扯着人心的自由翱翔。在天下熙熙攘攘皆言利的时代,还是应该不时留意一下松风竹影,兰韵梅骨,琴心剑胆,林泉高致。人间山水,天上云霓,千姿百态,美妙绝伦,何妨潜心观赏。世间风云变幻之莫测,正如天上云卷云舒之无穷,莫如以观瞻天上云隐云现的超脱心态,体悟人世间的兴衰成败和历史沧桑。当然,这也不是消极遁世,超然物外。因为“山川”、“河山”、“江山”,常常被喻为“国家”、“领土”、“政权”,素来有“还我河山”、“坐拥江山”的说法,对于国计民生,还应尽其所能,有所担当。所以,在心际间留下悠悠一片青天的同时,还应铭记天宇自古存浩气,人文从来重精神。对浩博精深的人类文化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在人类学调查研究事业中,隐忍进取,开拓创新。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收入荣仕星 徐杰舜编:《人类学世纪真言》,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