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刘锡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典藏丛书》总序(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刘锡诚 参加讨论

    在我国,自“五四”以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调查记录工作,一向是由学术界、文化界的一些人士在做,但由于时局、思潮、人事等方面的原因,时断时续,时起时伏,其调查所得的资料,除了前中央研究院的资料保存在台湾、解放区的一些资料保存在中央音乐学院外,其他大量调查资料尽皆流散无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50年间,由于体制、分工等原因,民间文化的调查与保护,主要是由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系科做的,虽然做了大量艰苦的调查采录工作,但由于各自为战,政治运动频仍,前后领导人缺乏一以贯之的学科理念以及科学管理等原因,所得资料流散严重。真正由政府出面保护民间文化,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955—56年为了民族识别由国家民委组织专家进行的民族调查;第二次,是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有关协会进行的“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调查编纂工作。这些工作为21世纪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下,启动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颁发《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年4月8日)以及配套文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成为缔约国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3月26日),从此改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文化,对其进行保护,可能采取多种方式,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使其在创造和享受这种文化的老百姓中间得到继续传承和发展延续,至于有些因时代变迁、生存条件改变等原因而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的项目,则应收集记录起来编辑成书籍,制成光碟、录像片、录音带等,或以收藏与陈列于博物馆的方式,使其以“第二生命”继续传播。对于至今仍葆有传承生命活力、或虽然呈现程度不一的衰微趋势而仍能通过保护措施被激活的项目,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其保护工作纳入国家体制、在国家干预和管理下进行有效保护,无疑是一项重要措施。
    在短短的几年间,我国已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步建立起了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三级(有的地方是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了国家级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务院国发[2006]18号《通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计有518项;国发[2008]19号《通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计有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计有147项。两批三个名录加起来,共计117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个大类:(1)民间文学类,共计89项;(2)传统音乐类,共计156项;(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类,共计119项;(4)传统戏剧类,共计171项;(五)曲艺类,共计111项;(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类,共计59项;(七)民间美术类,共计112项;(八)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技艺)类,共计210项;(九)传统医药类,共计22项;(十)民俗类,共计146项。 “非遗”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还会继续做下去,以期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2007年、2008年分两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有777名入选名录。这项工作也会继续下去。
    温家宝总理用民族“文象”和“文脉”来指称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是在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我们民族的根脉,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已在上起各级领导和官员、下至普通百姓中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种初步的认识,是提高官员和百姓全民“文化自觉”的起点。谁都晓得,一个没有或缺乏“文化自觉”的民族是多么的可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以往“不登大雅之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阐释、解读、弘扬,是落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文化界、出版界、媒体人、学术界肩上的时代重任。以编纂出版适合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非遗”书籍,不惟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且也是对中华文化进行积累的有效工作。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雪春同志策划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典藏丛书》,其宗旨就是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和分类为依据,“选取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项目作图文展开,全景式地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往今来之概貌”。希望这套丛书尽可能作到熔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欣赏性于一炉,既满足当代读者了解“非遗”的阅读需求,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把21世纪之初流传于中国老百姓中间的“非遗”的概貌传达给后世。——这就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本丛书的写作,是以第一批国家名录所载项目为依据的,而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递进的、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第一批国家名录中所载项目,是在各地各单位申报的基础上评审认定的,而不是由专家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提名而认定的,故而与相关学科的构架相较,则显然留下了若干空白(第二批名录的公布,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补充和完善),这些项目的空白在本“丛书”中也就只好暂付阙如,或稍作提及而不作展开。
    经过一年多的组稿、撰著、选图、编辑,这套由十部书稿组成的“图文典藏”丛书,就要付梓了,在此,笔者向各位作者朋友表示谢意,希望专家和读者热诚的指教和批评。
    2009年3月1日于北京
    该丛书一套十种,即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