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风车 只有自己种田才知道米食文化的本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你知道中国人的“水平”从哪儿来吗?整完地,地要磨平。水越放越多,水田最平整,不平整一看就知道,早晚水澄静,看得最清楚。天光照下来,水田映着天光就像面大镜子,仔细一看,这边怎么颜色浓一点?——就知道不平了。农夫其实顺应自然,他很有“水平”,很公平。 犁地时要和牛配合好,一边吆喝: 喝喝油——向 前 咦咦咦——左转弯 喔喔喔——右转弯 一边拉绳点醒牛,特别是拐弯时,一不小心就犁到人家田里去了。把犁时重心很难掌握,全靠农夫一双手,加上压力,往前走时,势如破竹,掌控的人只要控制平衡与深度。所以把犁时要“中正”,不中正是没有办法使工具的,这就回到中正气脉 。我们中国人农作是化到工作、化到生活里去的。 耕作需要心力时间,形成农夫勤劳、忍耐的性格;种米无投机性,形成安静、中庸的哲学。农夫要与土地共存,仁爱,和平。家是农业单位,故倡孝道。一首农谚道尽中国农夫的特性: 莫入州衙与县衙,劝君勤俭作天涯。 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 教子教孙兼教艺,栽塘栽柘少栽花。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中国人惜物,相信贱米报应。传说有一对贫穷婆媳,媳妇每天将白米饭让给瞎眼的婆婆,自己吃胡瓜子充饥。一天婆婆知道了,心痛好媳妇,两个人你争我抢胡瓜子,一定要让对方吃白米饭。情急之下,媳妇将胡瓜子泼出门外。正好雷公巡行,误以为媳妇抛弃白米饭,就一雷将媳妇劈死了。玉皇大帝知道雷公误杀后,封孝女为雷母,雷公出巡,她都以明镜照亮人间,免得误杀好人。 民间深信这个故事,认为谷可晒,白米不可晒,如一定要晒,匾中要放一根木炭或筷子,黑白分明,让雷公看清并非抛弃白米,不是糟蹋粮食。 ![]() 老人家常让孩子把碗中最后一粒米吃尽。如今的孩子何曾知道,老人家的用心,是对劳作的爱惜,是我们中国人的温情。 米食文化普育百姓的性格,更在精神层面提升了民族的高度。 ![]() 嘉禾 传统思想中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在自然秩序与人间秩序之间获得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思路与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密切相关的。钱穆先生去世前最后的口述《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认为这个贡献就是“天人合一观”。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国人追求一份天与人融合无间的安详之美。 所谓以农立国,几无异于以“ 和平” 立国,所以中国在数千年文化的传播上,强调“王道”而不是“霸道”。绝不像西方的文化传播往往与商业结合,商业又以武力开其先端。审察近代世界的种种祸乱与自然环境的被破坏,大多数是由重商的强国所促成,此时此刻,回顾中国人在长时间内所积累的智慧,是分外可贵的。 无论人类未来的文明如何发展,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仍是一切的根本,中国人追求人生幸福与和平的理念亦不会有所改变。 中国人不应失去自己溫厚的泥土气息,而该把持着文化上的理想,就像老农夫种稻谷一般,耐心地下种,等待,今天一粒谷,明年将结成有几百粒谷的穗。有朝一日,这颗种子将扩充,散于全宇宙。 ——《中国米食》 ![]() ![]() 《米》 左靖 主编 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5月 本文书摘与图片来自《米》(左靖 主编)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主文节选自《稻谷成熟, 将头垂向大地——黄永松谈<中国米食>背后的故事》(作者:翟明磊),文章经重新编辑,内容有增删与顺序调整。 (原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6年6月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