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假定传统发明的合法性前提下,对2011年清明节期间曲阜的公祭/祭孔与家祭/祭祖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与研究。从仪式主义的角度来看,公祭仪式世俗化特征明显,仪式手段贫乏,缺乏动人之处。相比之下,民间性质的祭祖礼,在本真性、本土性和传统性方面更具说服力。尽管二者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不同,公祭典礼亦可借用民间祭礼的一些理念与行为方式,以将仪式打造得更加精致化、合理化和更富感染力。 [关键词]公祭 祭孔 家祭 传统的发明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1)03-108-08 让我们假定文化从来都是由人建构的,传统也是不断地被重构和被发明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拥有这份建构和发明的权力?建构与发明的依据又是什么?被建构与被发明的传统怎样才能取得合法性,并为大众所接受? 以近年来流行于大陆各地的公祭活动为例:这些祭祀在君主制的时代都属于“国祀”,主祭人为一国之君或由皇帝指定的人选,如在曲阜孔庙负责祭祀的“衍圣公”。祭祀的时间、地点和形式也由国家的礼部制定,报经皇帝审批后执行。随着君主制度的垮台,这一礼仪体系也随之消散。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在文化复兴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纷纷恢复了中断已久的祭祀中华民族祖先神及先圣先贤的活动,名曰“公祭”。公祭的主办者,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往往并不是为了祭祀,而是为了借助于本地区历史上的名人,或是过去遗留下的文物古迹,为当地的政治与经济服务。由于政府出面,这些典礼大多场面宏大,加上媒体的鼎力宣传,影响范围极广,有的甚至成为举世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河南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 迄今为止,公祭仪式的合法性,一来自于历史传统,二来自于权力机构,三来自于新闻媒体。由于公祭大多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范畴下举行,有的还被纳入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当中,所以它天生就拥有一种传统的合法性。政府的投资与政要的登台,则赋予了这类活动以政治上的合法性。媒体一边倒式的正面报道,大造声势,就可为这种祭祀提供舆论上的合法性。尽管如此,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之后,公祭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却并不喜人。无论是从直接参与者的情感角度,还是从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公祭的行为方式都还远远未能深入人心。公祭的目的,在很多人眼中,仍然只不过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它的仪式,也不过是一种官场“秀”,是虚假的“表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祭祀或怀念先人。也就是说,公祭行为尽管拥有理论意义上的乃至于舆论声势上的合法性,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上述合法性还不牢固,还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公祭仪式为何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主办者在设计理念和展演方式上应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说服大众和赢得民心?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11年清明节期间前往曲阜,跟踪调查了尼山春祭以及在孔林和颜林举行的祭祖仪式等活动,希望能从这些仪式的实地表演和现场效果中找到相关的答案。 一、尼山春祭与夫子洞“开笔礼” 清明节前,曲阜的祭孔活动从尼山春祭开始,活动的正式名称是“辛卯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暨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启动仪式”。所谓尼山春祭,就是在传说中的孔子出生地——尼山举行的公祭活动。曲阜孔子家庙过去一般每年举行两次大祭(释奠礼),时间在春秋二仲月的上丁日。孔庙的秋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1]并把时间改在了公历的9月28日。春祭却直到2008年才得以恢复,时间设在了清明节,地点设在尼山孔庙。不仅时间、地点,它对于古代春祭的祭祀方式也做了较大的改变,[2]因此可以被看成是一项发明的传统。 感谢孔子研究院教授孔祥林的安排,笔者和德国学者白瑞斯于4月3日晨7点15分来到明雅杏坛宾馆大厅,与参加仪式的其他人员会合。宾馆门口停了五辆大巴,我们和十几位孔子后裔代表们一道,在曲阜市文物旅游局《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主任、曲阜孔子后裔联谊会副秘书长孔德铭的带领下,上了最后一辆。7点50分,五辆大巴尾随几辆领导乘坐的黑色桥车,一行浩浩荡荡开往曲阜城外30多公里处的尼山。 8点25分,车队到达尼山。大门口和山上都有很多保安警卫人员。从停车场到孔庙的山路沿途,竖立着一面面写有《论语》章句的招牌,每幅前面都站着一位身穿浅黄色汉服的中学生,总共有数百人的样子。询问之下,得知学生们就来自附近的尼山中学,今天的任务就是做这次活动的路边装饰。 在棂星门前的智源桥上,领导们和执事人员都集结完毕、整装待发。9点,仪式开始,先是“迎宾入庙”。开始前有人宣布今天仪式的三项内容:一是尼山孔庙祭孔,二是尼山书院“文化之旅,书香尼山”活动启动式,三是夫子洞前举行小学生“开笔礼”。 随着执事者的一声“启户”,孔庙的大成门在长柄喇叭声中被缓缓打开。音响放出背景音乐,好像是《孔子赞歌》的伴奏曲。[3]众人依序入庙,主持人就位。大成殿前佾台上有电视台的录像机和工作人员,和一台可以前后上下自由移动的高架摄像机。摄制人员一边拍摄一边情不自禁地向参祭者发出指令,像“快点走”、“再往前点”等,让人感觉像是在拍电视。 主持人宣布到场的嘉宾名单。今年出席的有北京大学的数名领导、教授,和来自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等单位的贵宾,以及曲阜市各级领导、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代表、孔子后裔代表、企业家和媒体代表,等等。 9点10分,仪式第一项开始,嘉宾代表“向至圣先师孔子敬献花篮”。一共分为五拨,每拨4-8人不等。花篮由穿白衬衣蓝西裤、系领带的大个子男青年一左一右抬上佾台,献花者尾随其后,对着庙内孔子像鞠躬后,用手捋一捋花篮上写有他们名字的红色条幅。 9点25分,曲阜市文物局局长兼孔子后裔代表孔德平,向孔子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佾台上跳起了由三孔旅游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表演的《祭孔乐舞》,用的是《新编祭孔乐舞》的音乐。因场地有限,跳的是四佾,一共32名舞生。 9点30分,由曲阜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对孔子像行三鞠躬礼、“恭读祭文”。 9点36分,全体行三鞠躬礼,“礼成”。 人群散去后,笔者来到殿内,看到孔子像前的祭品有六样干鲜果品、六样菜蔬和六个盛酒的爵,和1卷帛。四配前面则比前者少了爵、帛,水果和菜蔬也各减两样。旁边孔子的父亲“启圣王”殿及其寝殿,则没有放置任何祭品。由于祭品只用生鲜菜蔬和果物,并有舞相伴,使人想起《周礼﹒春官﹒大胥》中的“春,入学,舍采合舞”的说法。[4]当事人或许是希望借用“释菜礼”的方式,将尼山春祭与“9.28祭孔大典”区别开来。 春祭典礼之后,领导和嘉宾们又来到尼山书院,举行“文化之旅、书香尼山”启动仪式。同时在尼山脚下、“夫子洞”前,另一个仪式即小学生“开笔礼”的准备工作已在进行中。根据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车延芬此前的调查,“开笔礼”的设计者,是当年负责策划和导演尼山春祭典礼的曲阜市孔子文化艺术团的导演程军,因他认为尼山是一个“智慧的源头”,并在创意上受到了古代读书人开学第一天所行的“开笔礼”的启发。[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