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200多个村落,通过64个 半个月前,广东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这里举办了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认定发布会,属于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部分。这个工程由全国文联主席冯骥才提出,致力于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的抢救。“中国有2800多个县,19000多个镇,行政村有60多万,而真正有流传价值的古村落起码有几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都在农村,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今年11月,冯骥才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在这个背景下,广东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从2004年起对广东省的古村落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认定。各地文联申报了200多个村子,最后由专家组通过了64个。 炭步镇茶塘村就是其中一个。按照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考察文件,茶塘村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院、书室共有20多座。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代,多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山墙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灰塑龙船形脊,碌灰筒瓦。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等工艺 较 精细 ,保 存 较好 。现存古巷16条,巷深约200米。” 茶塘村的肯堂书室经过小规模整修,已经开放出来。墙壁上的“竹林七贤”和“二甲加官”图也还很完整。对面墙上的壁画,则很斑驳了。 村里人可能并不明白梁思成所提出的“修旧如旧”的原则。比如说,与壁画情况对立的是,一些古牌匾被放置在祠堂之间的夹缝中,并没有在原位置继续悬挂,因为“破损太厉害,没办法修复”。 要把活态的村落赶紧保护起来 而这次村落调查认证,并不仅仅是文物调查、归档。 “我们非常重视活态的东西。村落里一定要有活的民俗、民间传统存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对记者说:“我们也去了一些已经衰败的村落,那里已经很少有人居住,房屋也多年没有修缮。这样的村子是不能通过评定的。” 在文联与民协眼里,即使未评上的村落中可能同样有着价值,但保护“仍然活态的古村落”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很多村落还在延续,但已经时间久远,很多东西年久失修。如果再不去认定,那里可能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要通过评定并不容易。《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及调查纲要》里提出了7条指标,特别要求“民间文化丰富(包括饮食、医药、丧葬、婚嫁、信仰等),仍能得到较好保留与传承”。原因就是,只有活生生的古村落,才能让文化传承继续下去。 “要把活态的村落赶紧保护起来,不能让它们再受破坏了。”罗学光如此告诉记者:“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古村落认定来告诉村民,那些用来铺路的石碑有价值。” 也就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茶塘村,记载村中晚清举人事迹的“旗杆夹”重新竖了起来,而之前它躺在邻村的沟渠边。“要回来旗杆夹很费了一番功夫。”汤新苗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宝贝。在邻村发现后,他们不准我们拿走,非要说是他们村的财产。最后查了《花县县志》来对证,对方才无话可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