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宋元明清以至现代的民间歌唱曲艺中,都有以“小唱”为名者。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差别?它们与同时期的某些歌唱曲艺(如“弹唱”、“小曲”、“清曲”——昆曲清唱)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者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在某些歌唱曲艺的历史研究中,却将它们混淆起来。比如,将明清“小曲”与明代的“小唱”混同为一体,这是涉及明清小曲研究时的普遍现象。又如,扬州清曲是属于明清小曲系统的地方歌唱曲艺,民间借名为“小唱”[1],现代文人为提高它的品位又借名为“清曲”,五十年代正式定名为“扬州清曲”,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扬州清曲”[2]条的释文,却将元代文献中的“小唱”、明代文献中“清曲”(昆曲清唱)的某些记载,都放在扬州清曲的历史发展中,搞成了一笔糊涂账。 前人忽略各个时期“小唱”的特殊内涵和它们之间可能的联系,它们与同时的某些歌唱曲艺的差别,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小问题。但据笔者的考察,它涉及到中国戏曲史、民间文艺史、民族音乐史和民俗史上某些问题的正确叙述,因作此文予以考订。其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多,难以一一详细铺述。关心这个问题的学者,可以提出讨论。 二、宋代的“小唱” “小唱”之名最早出现于宋人文献,指摘唱宋大曲中的词曲,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歌唱曲艺。[3] “大曲”是中国古代集声乐、器乐和舞蹈为一体的大型歌舞表演。大曲产生于东汉或魏晋?今之研究者尚有争论,但唐代各种类型的大曲是大曲发展的顶峰,研究者意见是一致的。宋代大曲已衰落,宋初教坊所奏“四十大曲”[4]部分为唐代旧曲。唐宋大曲的结构,一般分作“散序——中序(排遍)——破(舞遍)”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若干段落,器乐曲、声乐曲(歌曲)和舞蹈(歌舞)多达数十“遍”(每“遍”也有一些特殊的名称)。唐代大曲的歌曲主要是歌唱声诗,宋代大曲的歌曲主要是词曲(长短句)。宋大曲的表演多是摘取其中部分段落,称“摘遍”;摘唱其中的词曲,即为“小唱”。因此,小唱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歌唱曲艺,宋人多有记载,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记北宋京城东京的小唱演员: 崇、观[5]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6]。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载是南宋京城临安(杭州)的小唱: 唱叫:[7]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8],故曰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今瓦中绝无。…… 又,南宋末张炎《词源》卷下“音谱”则是对小唱音乐特色的研究: 唯慢曲、引、近则不同,名曰小唱。须得声字清圆,以哑筚篥合之,其音甚正,箫则弗及也。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住、小住、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 小唱是摘唱大曲中的词曲,这些词曲与大曲中的舞蹈(“舞遍”部分即歌舞)一体组成为“大曲”,所以《都城纪胜》说小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小唱所唱的词曲,据上引文,《都城纪胜》和《词源》所载有不同:《词源》谓“慢曲、引、近”,《都城纪胜》谓“慢曲、曲破”。 在宋大曲的艺术结构中,开始的“散序”部分是器乐曲。“慢曲、引、近”都是 “中序”(排遍)部分所唱的词曲(由器乐伴奏的声乐曲):“引”是开始歌唱的部分,亦称“歌头”;“慢曲”是其主体部分;“近”指慢曲之后,“入破”以前唱的词曲。入破以后,有歌有舞,而以舞蹈为主,故又称“舞破”、“舞遍”;因也唱词曲,故也称“曲破”。宋代已将曲破部分从大曲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歌舞表演,如《鄮峰真隐大曲》卷2所载《剑舞》及无名氏《惜奴娇曲破》[9]。《都城纪胜》说小唱谓执板唱慢曲和“曲破”,曲破自然是指曲破部分的歌舞曲。按照《词源》、《都城纪胜》两书的记载,摘唱大曲中的所有词曲和歌舞曲都可以称作小唱,但结合其它文献的记载,小唱以唱慢曲(慢词)为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10]清乾隆间勅编《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所收以“慢”题名之曲,如[声声慢]、[红林木慢]等,大都曲调较长,节奏徐缓;或用散板,或用加赠板的一板三眼。慢曲(慢词)是代表小唱艺术特色的歌曲,所以,宋元文献中也将小唱称作慢曲(慢词),演唱小唱亦称“慢曲子”。 上引《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小唱已成为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瓦舍(子)中的歌唱曲艺,出现了李师师、徐婆惜等“角”——著名演员。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载南宋小唱名演员有萧婆婆、贺寿、陈尾犯、画鱼周、陆恩显、笙张、周颐斋、忤都事、丁八等[11],据姓名可知演唱者有男有女。宋人话本小说《金明池吴清逢爱爱》[12]写了一位民间小唱演员在酒肆中的表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