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车锡伦 刘晓静]“小唱”考(8)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车锡伦 刘晓静 参加讨论

    [6] “诚其”,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校为“都城”。(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32)角者,即角妓,指色艺出众的艺妓。《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这个佳人,名冠天下,乃是东京角妓,姓李,小名师师。”
    [7] 按,今人校点此处多与下文连接为“唱叫小唱”,误。“唱叫”是总括下文小唱、嘌唱、叫声、唱赚等诸种歌唱技艺。
    [8]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妓乐”载“小唱”称“轻起重杀”。
    [9] 《剑舞》《惜奴娇曲破》均收入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页30-33、38-39。
    [10] 据严建文《词牌释例》转引,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页250。
    [11] 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页457。
    [12] 这个话本见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第三十卷。
    [13] 见明万历杭州容与堂刊百回本。
    [14] 见下文引《三朝北盟会编》卷78,“靖康二年(1127)正月三十日”。
    [15] 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页152-155。
    [16] 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页487-488。
    [17] 宋代一般民间流行歌曲为“嘌唱”“叫声”“耍令”等。《都城纪胜》“瓦舍伎艺”云:“嘌唱,谓上鼓面喝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本只街市,今宅院往往有之。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若加以嘌唱为引子,次用四句就入者,谓之‘下影带’。无影带者,名‘散口’。若不上鼓面,只敲盏者,谓之打拍。”
    [18] 《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84。
    [19] 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页22。
    [20] 以下分别见“集成”二,页19、21、29、35、40。
    [21] 李芝仪,《说集》本《青楼集》作李楚仪,是。
    [22] “集成”一,页160。
    [23] “集成”三,页239。
    [24] 载《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7,页116-121。
    [25] 薛瑞兆《宋金杂剧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107。
    [26] “集成”四,页11。
    [27] 见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页238。
    [28] “集成”四,页173-176。
    [29] 《香囊记》第2出《庆寿》中曲,见《金瓶梅词话》第36回。
    [30] 明徐树丕《识小录》卷4《梁姬传》。
    [31] 这套曲子是散曲,[玉芙蓉]四曲联唱,李日华作,见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清腔类”卷7,题《四景闺情》,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第四册,页2390-2391。
    [32] 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中册,页621。
    [33] 上海,中央书局,1935,“国学珍本丛书”本,页305。
    [34] 载《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75,页5124。
    [35] 据清康熙刊《说铃》本“后集”收。
    [36] ……
    [37] 据钱南扬《魏良辅南词引正校注》,载《汉上宧文存》,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页93、105。
    [38] 明徐树丕《识小录》卷4《梁姬传》。
    [39] 指宣德(1426-1435)、正统(1427-1449),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
    [40] 指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
    [41] 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59,中册,页647。
    [42] 小曲演唱结构多为“重头联唱”,即一支曲子反复唱若干边。后来出现“套数”,多为“一曲带尾”,或者两曲轮唱,如宋代之“缠达”。参见拙著《中国宝卷研究》第二编第五章“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页162-175。
    [43]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删节本,页821、1096。
    [44]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页245-246。按,本书成书于乾隆末年。扬州地区民间至今仍称作“小唱”。同样名称在苏北淮阴等地也如此。
    [45] 抄本的影印本载《中华戏曲》,第3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同期并载寒声等《“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注释》、《“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初探》、黄竹三《我国戏曲史料的重大发现——山西潞城明代“礼节传簿”考述》。本文的解说参考了上述文章。
    [46] 按,以上是乐台每日出牌开篇所写的文字。
    [47] 参见寒声等《“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初探》附表三《‘礼节传簿’四十宫调与‘两宋四十大曲’对照表》。
    [48] 见《礼节传簿》“斗木解(獬)”所行曲,作“六幺”。
    [49] 《天净杀》和“第二盏”补空的曲子《新水令》,均元代北曲小令。
    [50] 宋词另有《三台令》,同时《三台》也有舞曲。
    [51] 参见上文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记北宋时十月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
    [52] 另有《倾杯令》,源于唐教坊曲;《倾杯近》,是近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