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僧侣贵族专权的藏族封建农奴社会中,领主阶级是灭绝人性的。广大农奴群众动辄就要被他们剜眼、割鼻、砍手、抽脚筋、挖膝盖,甚至会惨遭杀身之祸。然而生活在这样暗无天日的世界里,面对着凶残的封建领主,故事主角阿古登巴却没有屈辱求生,服帖地任他们奴役,而是起而抗拒,不断地跟他们作对,显示了农奴群众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阿古登巴不仅敢于触犯领王阶级中的各种人物,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遣用各种巧妙的办法来应对,使对方一败涂地, 狼狈不堪。这便是农奴群众赋予故事主角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在同有钱有势的人物打交道时.阿古登巴眼光锐利,行动机警,常常揪住他们身上的这样或那样的劣性和弱点来击败他们。《宝罐》、《铜锅生儿》里的富商、地主睁着眼上当,《菩萨偷糌粑》、《财主老爷啃萝卜根》里的财主们丢掉粮食却有苦难言,不正因为故事主角击中了他们见财起意,贪得无厌的要害吗?在攻击封建领主的短处时,他还能够把握对方的癖好,揣测对方的心思,随机应变地施展对策,从容不迫,左右逢源。比方,在《卖磨刀石》[17]里,大商人吃了亏,要找阿古登巴打官司。阿古登巴知道富人们专会玩贿赂的花招,于是假装抢先行贿,便把大商人给吓跑了。在《三不会的雇工》、《给头人当娃子》里,阿古登巴就是趁骄横的财主得意忘形时,让他们应允了自己的条件,或者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使财主克扣不成,反而白赔出一年的工钱。 在同封建领主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故事主角一般都相当的机智、沉着。不这样,就不足以制服狠毒、奸诈的对手。因为,在某些场合只凭一时的机灵是可以应付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还得做缜密的谋划,并且要敏捷地行动,才能取胜。让我们稍微剖析一下《菩萨偷糌粑》这则故事吧。可以想见,假若阿古登巴夺得糌粑以后,仅仅用在菩萨嘴上抹糌粑粉这一着去迷惑财主,是难以封住对方的口的。财主之所以找不到漏洞,要紧的还在于阿古登巴事先做了一番精细的安顿。譬如,出发时他没糌粑可驮,便用两袋青稞壳来冒充。到庙里住下后,他悄悄把青稞壳倒去喂牲口,再将财主的糌粑装在空袋里(这一着财主怎么也想不到)。再有,开初他对财主说外地的粮食涨价后,立即回家烧树叶,烧得劈啪作响,也是别具匠心的。这么做,财主到他家门前偷听(阿古登巴料定财主会来),真以为他在炒青稞准备磨糌粑,才下定决心一道去跑生意。而且在庙里丢了东西,财主也不好怀疑他的那两袋糌粑的来历。可见阿古登巴在这件事上费了不少心血。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故事中并不罕见。在《贪心的商人》里我们又见到,阿古登巴要狠狠地鞭笞欺压穷人的贪财鬼,却不必亲自动手,而特意挑起他同喇嘛们的纠纷,叫他处处按照自己的安排去闯祸,弄得拉萨三大寺[18]吵吵不安;同时又借喇嘛的手来一再痛打他,自有一箭双雕的妙用。当我们介绍了这些故事以后,不可否认,故事主角阿古登巴的斗争艺术在当时确实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只是赞叹赞叹了事。我们还应该进一步了解,他对付封建领主的种种出奇制胜的计策,乃是创作这些讽刺故事的农奴群众,从自己的生活和斗争经验中总结和提取出来的。在领主阶级的各式各样的人物面前,要象故事主角那样应对自如,没有饱经风霜的磨炼,没有劳动人民特有的智慧和勇气,是很难办到的。 作为一个农奴形象,在故事主角的身上体现了劳动者的优良品德和情操。在许多故事里面,阿古登巴的爱憎相当分明。他对统治者、剥削者非常尖刻无情,对待穷兄弟却往往是满腔热忱的。从《牧牛人不再缴奶税了》、《绛拉的故事》、《帮助穷寡妇》[19]等等作品中,可以见到他在对抗封建领主的时候,怎样主动地为农奴群众撑腰,冒着风险替他们奔波和操劳。他给大伙办事很卖力气,有时替旁人帮忙竟把自家的事情也误了。下面这则故事颇为有趣:一天清早,阿古登巴的妻子叫他去拾牛粪[20],走过山头,碰见一帮偷牛贼正在分赃。他设法吓跑贼人,亲自将赃物送到丢牛的那位老阿妈家里。等他办完事后,人家早把牛粪拾光了。他只好提着空筐去见妻子(《惩罚偷牛贼》)。阿古登巴的各种侠义行为,实际上是旧社会里劳动者之间的朴素的阶级友爱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也受尽恶势力的凌辱,很能体谅群众的苦楚,所以才那样真诚地关心和扶助大家。另外,热爱劳动,善于创造,也是人们赋予阿古登巴的一个特征。他曾经苦心琢磨,发明了锯子,用以改造透风雨的房屋 ,使群众有了比较舒适的居住条件(《房子和锯子》)。他也曾巧妙地用一块石头启发大家,使人们越发懂得了干庄稼活的意义。西藏农民耕过地总要放几块石头在田中央,据说就是为了不忘阿古登巴的教导(《登巴叔叔的宝物》)。在以反压迫、反剥削为中心主题的阿古登巴的故事中,这类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蛮有意思。它们进一步揭示出故事主角的劳动者的本色,从而丰富了阿古登巴这个农奴形象。 以往,人们认为阿古登巴是个滑稽人物。如果并不抹煞他的阶级属性,首先把他当做一个农奴形象来看待的话,这种提法还是不无道理的。阿古登巴的确是个异常风趣的人物。在他的性格特征中,有锋芒毕露的一面,同时也有幽默诙谐的一面。他的幽默诙谐的气质,常常和谐地体现在他嘲讽和捉弄封建领主的锋芒毕露的言行举止当中。例如在《还有吩咐吗》里,财主要他把一块巨大的青石背走。明明知道是恶意刁难,他却满口应承了。他让财主杀牛,拿出来一根25丈的皮绳来捆青石。等到要财主替他把青石掀上背,财主叫苦时,他才反驳:“你掀都掀不动,我还能背走吗?”这样耐人寻味的还击手段,显然是富于智慧的农奴群众,直接从劳动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你看,故事主角的思维方式多么实际,多么朴素!也就在这样实际、朴素的考虑里面,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的诙谐的风趣,使人感到亲切可爱。假若不是劳动人民,怕很难有如此淳厚、清新的幽默感。应该承认,故事主角阿古登巴的幽默感,是生产者的幽默感。这种幽默、诙谐,大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显示出农奴群众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的态度,与有闲阶级的那种无聊的逗趣和庸俗的取笑,有看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这种幽默感又往往是农奴群众轻蔑敌人,相信自己力量的乐观精神的流露。我们不妨再看看《单道叔叔上当》这则故事。起初,富商指着阿古登巴的鼻尖说:“今大你能叫我上当便罢,不然,以后就夹起你的尾巴闭住嘴!”甚是嚣张。其实他蠢笨极了。阿古登巴随机应变地摆布他,他不明白;接着又很开心地提示他,还是不明白;直到阿古登巴骑着马跑后,他才知道真的上当了。故事主角愈是机智沉着,就愈表现得幽默诙谐,而他的对手也就愈显得痴呆可笑。在阿古登巴的幽默感中,一向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同时透露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这种幽默感,便是构成阿古登巴这个滑稽人物的特质。 总括起来看,藏族人民中间流传的这许许多多短小的故事、笑话,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风趣的农奴形象——阿古登巴。在他的身上,生气勃勃地表现出农奴群众的聪明才干和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精神。这是当时藏族人民的思想面貌的一个重要的、可贵的方面,也是故事主角阿古登巴之所以能够打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地方。可以肯定地说,在藏族传统民间故事中,阿古登巴是个比较突出的具有反抗性的形象。以这个艺术形象作为中心人物,围绕他产生一批有相当社会影响的讽刺故事,显然是藏族民间创作中的讽刺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和艺术上的提高的一个标志。 四 劳动群众的艺术兴趣十分广泛,在欣赏民间故事的时候,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比方,他们既喜欢听豪壮地铺叙生活的斗争,或者细腻地倾吐感情愿望的各种传说故事;也乐意听轻松愉快,灵巧活泼的讽刺故事、笑话。阿古登巴的故事,便是属于后面一种类型的创作。它们和一般的讽刺故事、笑话有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其中的许多故事并非互不相关的,而是用一个共同的故事主角贯串起来的,彼此之间有所呼应[21]。 从艺术特色来看,笑的乐趣是阿古登巴的故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的艺术使命,往往是在爽朗的笑声里完成的。过去,藏族人民在闲暇时刻,常爱聚在一块讲“阿古登巴”,其目的在于用这些嘲讽和抨击封建领主的小故事、笑话来抒发不平的胸臆,解除生活的烦闷,并且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鼓舞。对于阿古登巴的故事这类讽刺作品,我们必须把它们和当时的政教合一的藏族封建农奴制度,和三大领主的野蛮残暴的统治,和广大农奴群众的悲惨遭遇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反抗情绪联系起来,才能充分理解它们的笑的乐趣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意义。 藏族人民在创作阿古登巴的故事时,是从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际感受出发,按照生活的固有样式加以艺术概括的。这类讽刺故事的生活气息浓郁。[22]一则小故事、笑话,就好似一个生活镜头,把它们连缀在一块,便反映出农奴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的各个侧面。当然,这样的日常生活题材,假使处理不当,往往容易陷入平庸和琐细。而在阿古登巴的故事里,有不少作品却能避免这类毛病,善于从多方面摄取生活素材来进行创造性的提炼和加工,尤其善于虚构和夸张,因而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斗争,描写得相当有声有色,引人人胜。 但凡对过去的藏族社会稍有了解的人,在读阿古登巴的故事时都会感到,作品里描绘的各种事件几乎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同时又会感到,作品里描绘的各种事件,往往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意味深长。这是由于故事从实际生活出发,却又摆脱了实际生活的束缚,沿着充分表达农奴群众的感情愿望的思路,巧妙地做了艺术虚构的缘故。譬如《国王的座位》这则故事,写国王和阿古登巴谈论关于人死后的归宿的问题。阿古登巴讲人死了郡有自己的座位,好人的在天堂上,坏人的在地狱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