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叙述程式 明、清时期的蒙古族史传文学创作明显受到两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一是本民族说唱艺术,如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的影响。二是汉族话本、讲史、演义创作的影响。蒙古族说唱艺术,尤其是英雄史诗在其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固定的演唱程式。在口传文学理论著作中,把程式解释为一个特定的单元,是特定的含义与词语的组合。它有相对固定的韵式和相对固定的形态,它由歌手群体所共享和传承,反复地出现在演唱文本中。 汉族的说话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就象戏曲和其他说唱艺术一样,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因此,由说话艺术转化而成的话本也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程式和结构。从叙述程式结构上看,明、清时期蒙古族史传文学基本由书名和题目、导语或入话、故事或正话、篇末诗组成。 (一)书名和题目 文章有题目,自古已然。如蒙古族史传文学经典著作——《蒙古秘史》、《诸汗源流黄金史纲》、《黄金史》、《蒙古源流》、《恒河之流》、《水晶珠》、《金鬘》等均有题目,且这些题目颇有寓意,都能画龙点睛地概括著作的内容或深远的象征意义。如:《黄金史》书名中的“黄金”代表高贵、珍惜、皇帝,有时也象征苍天,所谓黄金家族就指成吉思汗家族。《恒河之流》书名象征成吉思汗开创的伟业永不熄灭、犹如波涛汹涌的恒河之水,源远流长,永远长生之意。蒙古文人撰写著作时,特别讲究书名,诸多书名均有深远的含义和象征意蕴,一看难忘。尹湛纳希撰写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以及蒙古文人创作的《五传》,不但书有题目,而且每回故事都有题目。这就是汉族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标准结构形式——分回标目叙述模式。《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和《五传》都采取了汉族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体例,把故事内容分为若干回,每回表明题目。把一个故事分成若干部分来讲述,这种讲述方式早已在民间的长篇口传文学、说书阶段已经自然形成的,故事太长,一次讲不完,下次接着来,自然形成了一个个段落。如长篇英雄史诗、说书等。 汉族古代文献中,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表明“第××回”的长篇小说是《水浒传》,现存最早的天都外臣序本,是一百二十回。自《水浒传》之后,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也有的既分回又分卷,但只分卷不分回的情况就很少见了,进而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章回小说。尹湛纳希借鉴模拟汉族章回小说体撰写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早期讲史话本的题目很简单,无进行刻意的对仗或修饰,显示出早期白话小说的古朴风格。蒙古文人创作的《五传》,每回均有题目,题目均为单句,文字简单、古朴、明了,与《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不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回目均为两行韵文,有节奏、有诗意。《五传》且几乎以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来做回目。如《哭喜传》第四十回题目为《薛嵩带兵征伐辽国》,《全家福》第八回题目为《羌胡军大战阳平关》,等等。汉族史传文学从《三国志通俗演义》起明显讲究题目,用韵文来做每回的题目。这些题目颇有诗意,有节奏,给读者美感。如“祭天地桃院结义”、“孔明兴兵征孟获”等等。之后的许多章回小说进一步完善了题目,由单句变成了对偶的双句。《三国演义》: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一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二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三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四十五回) 《水浒传》: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打闹史家村(第二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三回) 宗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第四十一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宗公明衣锦还乡 (第九十九回) 《二刻拍案惊奇》: 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分 (卷之一) 小道人一着饶天下 女棋童两局注终身 (卷之二) 《儒林外史》: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五回) 这些回目不但对仗整齐,铿锵有力,画龙点睛地凸显了本回的大略内容。尹湛纳希也借鉴对偶双句式题目,撰写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著作。《大元盛世青史演义》: 乘天运圣人降生 凭地灵英豪云集(第一回) 击五贼布古尔吉逞英豪 群英会乌优图斯钦论饮酒(第二回) 柳树丛中夜莺啼鸣详讯息 乃蛮国洪格尔珠拉 尽 孝(第七回) 巫师祈祷作法呼风大战勃特国 毛浩来论事问罚希热呼国克(第八回) 都胡楞河畔射盔震金使 伊吉勒部结亲赐玉枝 (第九回) 但说明一点的是,蒙古长篇英雄史诗自有分章结构,每章都有题目。如《江格尔》,“飞毛腿赛力罕塔卜克结亲”、“美男子明彦活捉昆莫”、“洪古尔结亲”,等等,题目简略明亮,有高度的概括力。这表明蒙古族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分章、分回的叙述程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