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接语或习用语及批注 史传文学中常出现连接语,或习用语,其作用于引入故事或正文,衔接前后句子和内容以及提醒听众或读者。如《诸汗源流黄金史纲》、罗布桑丹津的《黄金史》、《蒙古源流》、《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五传》等史传文学文本中均用“ugulehu inu”、“tegunu hvina”、“tendeqe”、“tegunqe”来引入故事和衔接前后句子。如《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第三十二章: 且说太阳罕之子阿拉坦沙嘎病情稍有好转,便咬牙起身,急领心腹忐忑不安地奔向乃蛮国,突然从浩特山谷里闪出一支人马,一时不知河处人马,不禁大惊失色,忙叫左右前去打听。 汉族史传文学受到说书艺术和话本的影响,在叙述程式上常常使用“话说”、“却说”、“且说”之类的习用语。如《杨温拦路虎传》: 话说杨令公之孙,重立之子,名温,排行第三,唤做杨三官人。武艺高强,智谋深粹。长成几冠,娶左班殿值太尉冷镇之女为妻。择定良时吉日,娶那冷太尉宅院小娘子归,花烛宴会。 《济公全传》第一回《李节度拜佛求子真罗汉降世投胎》: 话说南宋自南渡以来,迁都临安,高宗皇帝建炎天于四年,改为绍兴元年。在朝有一位京营节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李大人为人最慈,带兵军令不严,因此罢官回籍,在家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冬施棉衣,夏施汤药。这李大人在街市闲游,人都呼之为李善人。内中就有人说:“李善人不是真善人,要是真善人,怎么会没儿子?” 相对来说,“话说”多用在整个故事开始时使用,这里的“话”指整个故事。“且说”、“却说”则多用于故事情节转变场合。最初的习用语是说书人的一种习惯性口头语。后来习惯性口头语融入话本、故事演义,成为古代叙事文学叙事程式的一部分。 蒙古族作家撰写的某些著作带有批注,如《水晶珠》、《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等著作均有批注。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一般情况下,读者或批评者做批注。按批注位置分为眉批(批在书头上)、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和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等。拉喜彭斯克、尹湛纳希等作家借鉴汉族文人常用的批评方式——批注,对笔下的人物、事件进行了阐释和批评。 三、总结 从蒙古族史传文学与汉族史传文学叙述模式的比较中看出,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面对历史、书写历史时,作家们从信仰、文化精神、集体情感出发歌颂、赞美,或批判、思考心目中的人和事。 (一)从比较中看出,在先民的认识中帝王、贤人、君主、圣人、勇士等民族精英代表着权利、威望和智慧,因此,史传文学作家们持着敬畏、仰慕态度,对他们的身世、伟业进行神圣化和合法化叙述,进而发扬光大他们的丰功伟绩。 (二)实录与虚构是蒙汉史传文学的通用写作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写作手法或叙述策略,有深层含义。即:一是,实录与虚构相结合的叙述原则表明着一种史学观念和写作态度。即:以修辞方式表达历史感,史传文学就是修辞化的历史,或历史的修辞化。二是,实录与虚构相结合的叙述原则与早期文史不分现象有关。 (三)明、清时期的蒙古族史传文学创作明显受到三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一是本民族说唱艺术,如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的影响。二是汉族话本、讲史、演义创作的影响。三是藏传佛教典籍的影响。因此,叙述程式上出现固定的套用格式,即书名、题目、导语、习用语和批注等。 注释: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三联书店,2001年,第302页。 [清]衮布扎布著、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明]宋濂:《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 [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第1页。 [汉]班固:《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有始。 [美]W·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51页。 满都夫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神话故事》,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瓦·赛音朝克图:《蒙古人的生命崇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21页。 阿巴拉嘎兹:《蒙古诸王朝史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胡日查主编《蒙古族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9页。 宝力高校注《诸汗源流黄金史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页;萨冈彻辰著、胡和温都尔校注《蒙古源流》,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61页。 [清]纳塔著、乔吉校注《金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清]拉喜彭斯克著、胡和温都尔校注《水晶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清]罗布桑布丹津著、乔吉校注《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0、369页。 [清]罗布桑布丹津著、乔吉校注《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0、369页。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 [蒙古]乔?毕力格赛汗在其《悟:新时期文学理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16-966页。 [汉]司马迁:《史记》,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第43页。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3页。 [清]罗布桑布丹津著、乔吉校注《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蒙古]乔?毕力格赛汗在其《悟:新时期文学理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陈鸿:《长恨歌传》,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945.htm. 扎拉嘎:《比较诗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4页。 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哭喜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7页。 《全家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0页。 《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水浒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二刻拍案惊奇》,《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儒林外史》,《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294页。 《醒世恒言》,《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快士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五美缘全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37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34页。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页。 萨冈彻辰著、胡和温都尔校注《蒙古源流》,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页。 王满特嘎编注《蒙汉两文合壁檀丁诗镜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34页。 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济公全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