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及补充说明》①P281中,说及帛画中的细腰女子:“女子姿态,和同一地区出土的楚民族的木女俑,属同一类型。古之‘楚王好细腰,’由这幅女子像上也可看出束腰的风气在楚地是很流行的。”这是郭在抄录了郑振铎《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之后,为其文中所作注释与拓展,可见郭对楚国的服饰审美及流行风格是很关注的,并潜游书海,作文献上的考据梳理:“细腰是很显著的特征,是漆画奁和帛画所共通的。自来有楚王爱细腰的传说,《墨子·兼爱篇》、《晏子春秋·外篇》、《韩非子·二柄篇》、和《战国策·楚策》均以为楚灵王,伪书《伊文子》则以为楚庄王,或许别有所据。大约爱细腰是楚国一般的风习,不一定限于一二位楚王了。”①P293 郭沫若在研究服饰事象时并只专注于对象,而是有着广阔的视野。在描述春秋时代古帛画上一位腰极细的成年妇人,说及“头后挽着一个髻,颇象希腊式。”我们知道,在文字修辞中,喻体一般都是著者熟悉到不思量自难忘地步的情景与事像,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如钱钟书对古今中外的掌故顿挫有余,如陈忠实对田园事象烂熟于心。由此话语可知郭在服饰文化视野中并非限于华夏一隅,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阈。而且有着参照与比较意识。这里并非轻率的表达和浪漫的想象,而是有着坚实的学理支撑。郭对楚王好细腰所导致的这一楚国服饰风习作了大量文献上的考据与梳理。从他行文引述来看,他不只单看帛画,而且还参考有漆画、《墨子兼爱篇》、《韩非子二柄篇》、《晏子春秋外篇》、《战国策》、《伊文子》等来综合评述。看来道断一句话,须读多部书。①P283 另外,从历史的象征的角度对龙凤纹的解读①P295;殷末周初以及更晚时代的青铜鼎上花纹演变类型的分析,①P618都是极为深辟的。 郭沫若曾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闻先生治理古代文献的态度,他是承继了清代朴学大师的考据方法,又有益之以近代人科学的致密。为了证成一种假说,他不惜耐烦地繙遍群书。为了读破一种古籍,他不惜在多方面作古心的彻底的准备。”这段话既可看作嘉许他人的妥贴评语,也可算是有感而发的夫子自道。 二 郭沫若虽说不是现代服饰领域里的风云人物,但他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 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服饰文化,他不会顺着讲,也不会接着讲,而是以开山的姿态,让前面归零,刷新一切从头讲。 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②P43第一章 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我们看到了服饰部分的展开描述:“再说到衣履,有黄裳、革带、履、朱绂、赤绂、袂等字样。在这儿我们要注意,当时似乎还是游牧盛行的时候,后代以丝绵织物应该还未发达。衣履的材料除革木兽毛草索之外,很难想象。所以黄裳或许就是‘黄牛之革’所裁成。如朱绂赤绂绝对不会如象后世注家所想象的甚么很堂皇的祭服。顶多怕只是染红了的头发或者马尾之类。” 相对于《周易》的黄帝垂衣治天下,相对于《周礼》中规定的服饰等级森严且成为治国之方略,相对于先秦诸子的服饰争鸣,这里的研究似大踏步地后退,回到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空阔与高远,回到原始先民手经指挂的服饰草创时代。此说或难服人,但却能自圆其说,更为重要的是,他着意于出土文物,更从现代原始部落中引伸出自我作主的分析,将学者从古来诸多注疏家的疆域中解放出来,展开独立思考。 在②P60这一章第三节“精神生产——艺术类的装饰”一栏里,郭沫若引用了表达装饰之美的《周易》中的贲卦六五爻辞:“贲于丘园,束帛戋戋”以为“或者也怕是为的祀神和祝捷之类。”也许他对服饰这一领域的探索是有保留的,或者说是敏感的回避与悬置。且将卦象爻辞所述的山野美饰只猜测为祭祀或贺捷之类便轻轻放过,似有禁忌吧。其实郭心里很清楚,传统服饰的意义世界是很博大的,但在当时的他可能是否定的,或认为需要放在充分准备的平台上重新评估与界定,故长话短说,刚开头就煞了尾。 (责任编辑:admin) |